1.世上有无始皇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第五次巡游天下,享年五十岁。赵高引诱胡亥,说动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谋。伪造遗书,逼迫皇长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继位,建立二世政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条:九月,葬始皇骊山。……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九月,二世新政府在咸阳举行盛大的葬礼,将秦始皇安葬于骊山,就是现在的秦始皇陵。在安葬秦始皇的时候,二世皇帝下了这道处置秦始皇后宫的命令。这道命令说:[先帝的后宫当中没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宫。]根据这道命令,于是将她们全部殉葬从死,死者的数量相当多。
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中间还有公子将闾和公子高。心存猜疑的胡亥将在世的公子公主们都处死,以消除他们对于皇位的潜在威胁。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以不臣之罪判处死刑
——打算逃亡的公子高担心株连家族,走投无路之下,上书二世请求让自己为父亲殉葬。
[先帝无恙的时候,臣下入内则被赐予饮食,出外则使乘坐车马;御府的衣物,中厩的宝马,臣下都有受领。先帝仙逝,臣下应当从死而未能速行,这是身为人子而不孝,身为人臣而不忠。不孝不忠,无以立名于世,臣下请求从死,愿意陪葬在骊山脚下。切切恳求,愿主上恩幸,哀怜准许。]
2、废长立幼的打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秦始皇在开始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时,做了一个对未来的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就是带上幼子胡亥同行。
背景
1.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了,身体日渐衰弱,立继承人刻不容缓。
2.长子扶苏一年多以前,被贬斥出京,打发到上郡的蒙恬军中出任监军。
意义
秦始皇的巡游,连带着帝国政治中枢的移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动中,选取胡亥同行,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1、父子之情来看,表面秦始皇格外宠爱胡亥
2、皇位继承的政情来看,显示秦始皇有意立胡亥为太子的政治意图
证据
胡亥继位后,杀害亲近扶苏的大奖蒙恬和其弟弟蒙毅。蒙毅长期侍从在秦始皇身边,是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亲信大臣。熟悉宫廷内幕,秦始皇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蒙毅死前,二世曾经派遣御史传令指责他说:[先帝曾经打算立朕为太子,而你从中作难。如今丞相参劾你不忠,罪当诛灭宗族。朕不忍,赐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决断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杀以前为自己申辩说:[如今指责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于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说是知晓先帝之意了。又指责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游天下,独有太子跟从,先帝亲爱太子之情,远较诸位公子深厚绝远,臣下是尽知而无所怀疑。先帝举用太子,不是一时之转念而是多年之积虑,臣下何曾敢有过劝谏,何曾敢有过谋虑!臣下绝不敢巧饰言辞、强辩夺理以避死,只是担心事情不实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罢了。恳愿使者能够有所考虑,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责和蒙毅的辩解当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经打算立胡亥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话中,更是明确透露出,秦始皇废长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时的念头,而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积虑。
3、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一、幼子可爱的人情
父子继承的体制下,长大成人的亲骨肉,越是能力强,越是能力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险,也越是容易成为猜忌的对象。而幼子的可能性最小,厉害上没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与父亲的关系多是难得的真情,不仅没有猜嫌,常常滋生格外的爱怜,往往衍生成王位继承的政情。
——汉高祖刘邦废长子刘盈立幼子如意失败
——汉武帝刘彻杀长子刘剧立幼子刘弗陵
——操作一度想废曹丕立幼子曹植,后放弃
——袁绍不立长子袁谭立幼子袁尚
——刘表不立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
二、胡亥顽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也出于他可爱的性格。胡亥其人,本来是没有政治抱负也没有政治野心的青年,鲁莽而顽皮。
胡亥的诸位兄长,都是比较规矩的人,也许秦始皇对子女的严厉有关,也许与他们母亲的管教有关。胡亥则不同,敢闹事,不时搞点恶作剧。也许正是他个性比较直率莽撞,年纪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爱?
三、胡亥没有政治野心
[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为儿子没有多话的余地。]
沙丘之谋,一开始被胡亥一口回绝,干脆利落,毫无恋念政治权利的思绪,没有政治野心。
即便做了皇帝以后也没有改变,即位后,多次显露出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心里倾向。二十岁感叹:[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
胡亥的人生观,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满足自然生命的快乐,与政治权利和政治功业完全无缘。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人生观,相对于父亲辉煌伟大的政绩而言,胡亥更多地关注的是父亲的生命和健康。他的这种关注,出于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饰。想来,胡亥的这些特点,对于陷身政治漩涡中心的始皇帝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抚慰,或许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间的真情,从而对胡亥生出格外的怜爱来?
4、胡高组合的关系
胡亥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近于盲目,也成了他生存的依赖。始皇帝死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移情转移到了老师赵高身上,最终酿成了身死国亡的悲剧。胡亥人性中的这桩隐情,隐藏在一个有名的故事当中,这个故事,就是指鹿为马。
胡亥这个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时,他对秦始皇就是这样,这就是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宠爱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这个特点,在始皇帝去世以后,非常明显地转移到他与老师赵高的关系上来。
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以后,深得胡亥的信任。始皇帝去世以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任移情于老师赵高,他以后人生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在赵高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事事听从赵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七件事例来说明。
一、沙丘之谋,二十岁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贼船,伪造遗诏,逼迫长兄扶苏自杀,是听了赵高的劝诱。
二、即位以后,他之所以诛杀兄弟姐妹,断绝了人间的亲情,也是出于赵高的主意。
三、他曾经有意释放蒙毅,重新起用,在赵高的反对下,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四、他苦恼生命短暂,想享受人生,知心话只对赵高倾诉,将赵老师视为唯一的密友。
五、他身居宫中,不见群臣,由赵高充当群臣与自己的联络人,将赵老师视为自己唯一的代理人。
六、当赵高干政日甚,李斯和老臣们上书请求罢免赵高时,胡亥完全不能接受,他在给李斯的覆信中,极力为赵高辩护说:[你们说赵高有擅权生变的危险,这句话从何谈起!赵高是仕宦于宫中多年的旧臣,心志不以安稳而松懈,不以危难而变易,行为廉洁,处事干练,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忠诚上进升迁,以信义称职守位。朕甚为看重他,而丞相甚为怀疑他,究竟为何如此?]
在表示了自己对赵高的信任以后,胡亥用几乎近于哀求的语调请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对赵高多疑,他说:[朕年少时痛失先人,人事上识知甚少,行事上不习治理,丞相年老,来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属依赵君,还有谁人可以托靠?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的唯一依靠,几乎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正是出于这种信赖,当李斯等老臣坚持清除赵高、劝谏休养息民时,二世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他将消息通报给赵高,下令将以李斯为首的老臣们逮捕下狱,交由赵高审理处置。赵高罗织罪名,将李斯屈打成招,赵高将结果报告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老师,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七、陈胜吴广起兵,天下大乱,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项羽消灭,刘邦军逼近关中。赵高见大势已去,发动政变,命令弟弟郎中令赵成(宫廷警卫大臣)和女婿咸阳令阎乐(首都咸阳市长)领军攻入望夷宫中,逼迫二世自杀。临死之前,二世与阎乐之间有一段对话,最可以看出二世与赵高的关系。
二世说:[能否见丞相一面?]阎乐回答说:[不可以。]
二世一生,看重的是个人生命;死前,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活下去。二世一生,信任的是老师赵高,死前,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竟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胡亥与赵高的关系,上朝是君臣,下朝是师生,私下里是亲友,情结上宛若父子。胡亥对赵高的信赖,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事情。在这种绝对的信赖中,胡亥已经变成了盲目的傻子,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判断力,甚至失去了常识上的判断力。如果我们明了这种历史和心理的背景,指鹿为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得到理解了,胡亥为什么会得到始皇帝格外宠爱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5、胡亥的母亲是谁
关于胡亥的母亲,史书上完全没有只言片语,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在古代中国,特别是秦汉体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后或者皇后往往比较低调,对政治干预较少。待到夫君过世,儿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后以后,不但备受尊崇,高调出头,往往权高位重,积极干政。特别是在儿子年幼即位的时候,太后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后的亲属们也形成一大政治集团,这就是我们不时耳闻的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是世袭王政体制下的制度性产物。
秦国历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后、养祖母华阳太后、母亲帝太后都曾经擅权一时。二世皇帝的母亲,在胡亥即位以前没没无闻,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后,也没有听说过有关她的任何活动,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见于任何记载,这就不但奇怪,而且异常了。
《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
胡亥所说的[少失先人],首先应当理解为父亲始皇帝的过世;不过,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亲更早就已经过世。如果他的母亲还健在的话,应当成为太后,母系一族,也应当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于除了老师赵高而外,几乎是举目无亲,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独感。也许,正是因为胡亥的母亲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经早早过世,所以,始皇帝爱屋及乌,将对早逝娇妻的爱怜转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没有留下她参与政治的记录。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