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好几个朋友问我哪里可以学儿童心理学,说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好管了。所有的家长,都提到“管”这个字,没有一个提到“沟通”这个词,这就是中国式父母教育所在。
我先说说上周六我在家小区里闲逛时见到的一些场景, 这些场景是所有人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场景一:隔壁一栋楼传来孩子的一阵哭声,能明显的听到妈妈在拍打孩子,”你都6岁了,不知道高空抛物很危险吗?幸好刚刚楼下没有人,万一砸到人怎么办?那么大了,怎么一点都不让我省心呢?“
场景二:一群人,妈妈和奶奶姥姥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围在一起玩游戏,各自玩的不亦乐乎。
场景三:婴儿车内的孩子不停的哭,妈妈在旁边焦急的喊着”你到底是哭啥啊?不是刚吃过、刚换过尿布吗?“
这三个场景是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司空见惯的,也是比较典型的育儿过程中会出现的场景。妈妈们,现在你如何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去理解这些场景?我们是否觉得只有场景二的状态的是和谐的,而其它的场景都是扰人的、棘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
因为除了场景二之外,另外两个场景中的”沟通对象“是不对称的,“沟通语言”是不同类的。
场景一:六岁的孩子——三十几岁的妈妈;场景二:孩子——孩子,成年人——成年人;场景三:初生婴儿——新晋妈妈
我们再设想一个场景:一个香港人用粤语与一个浙江人用方言沟通,你觉得沟通的过程和效果会是快速的、高效的吗?字典里面有一些成语”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都反应了当”沟通对象“不对称时所产生的沟通结果。
再回到那些场景中
场景一:一个6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是”高空抛物“、知道什么是“危险”这些语言的真正含义吗?
场景三:新晋妈妈能理解孩子哭声背后的真实含义吗?初生婴儿能听懂妈妈问的是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场景二是和谐的环境,孩子跟孩子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沟通,妈妈和奶奶们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沟通。沟通对象是对称的,沟通语言是同类的,他们彼此之间能得到对方快速的反馈,所以沟通效果自然是高效的。
我们换一种“沟通语言”来感受场景一:
妈妈:宝宝,你刚刚是把垃圾从阳台上扔到了楼下吗?
孩子:嗯,爸爸让我扔垃圾,我不想往楼下跑了。
妈妈:宝宝,你知道咱们家住10楼吗?10楼有多高呢?你还记得你上次玩滑梯时从滑梯上摔下来流血吗?10楼呢,有你玩的滑梯20个那么高,你把垃圾从10楼扔下去,要是垃圾砸到了别人身上,就像你从20个那么高的滑梯摔下来,别人会很疼的,说不定,还会流很多很多血的。宝宝怕疼怕流血吗?
孩子:怕
妈妈:对啊,那别人也跟宝宝一样怕疼怕流血啊。再说,爸爸也没有让你现在就去扔垃圾,我们可以等到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再扔,对不对?
有的父母会说,我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跟孩子一点点的解释。你没有时间去解释,就不要怪一个几岁的孩子不能理解你的成人思维。你总是在用你的成人思维去教育、去传授孩子一些知识,就像你让一个小学生去学习初中生的课程一样,有多少儿童是天才儿童,有多少儿童能学会呢?
倘若有一个时光刻录机,录下我们成长的每一秒,当你成年之后,回过头去看看,你是否也经历了大人眼里的“不省心”“调皮捣蛋”,你是否也曾经是一个”熊孩子“呢?
育儿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点,大家是否思考过?孩子不断在成长,行为、思维在不断的发展着。你呢?在忙碌的工作,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你除了让自己的年龄、体重、工资不断的成长,你有否让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在同步成长?你总说孩子跟你有代沟,那这代沟是怎么来的,自己有想过吗?
一个1米8高的爸爸和一个80厘米高的孩子, 他们眼中的风景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喜欢问为什么,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当孩子做了调皮捣蛋的事情的时候,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当孩子赖着不愿意上学的时候,多问问孩子几个为什么。也许你就会发现,孩子因为冰淇淋掉在地上而哭泣,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冰淇淋摔在了地上,她会不会像我摔倒在地上一样很疼呢?“这些可爱、天真、善良、美好的答案,会让你觉得,孩子真的是上天赐给你的天使,来唤醒你成年之后,渐渐忘却的爱和纯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