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寻味中国》特别推出中秋月饼篇。如同之前的《端午论粽》,本篇聊聊月饼从何而来,又如何成为了中秋节食品。
讨论月饼的历史,当然就要先说说中秋节。中秋节发源于哪个年代?月饼与中秋孰先孰后?本文对中秋及月饼的文化考证不同于传统,如有谬误,敬请指正。
1. 历史短暂的传统节庆
先说结论:中秋节在唐代出现雏形,定型于北宋。
很多节日如国庆节、儿童节等,是现代国家产生后才出现的,由官方定义,有着时间明确的源起。而所有的传统节庆都出自民间,诞生年代模糊,达到一定影响力后再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推广。有些节庆在发展过程中还会改头换面,将历史人物安插其中,搞得貌似有明确的年代,比如寒食节与介子推,端午节与屈原等。
中秋节却没有名人传说,因为它是传统节庆中诞生年代最晚的,至今也才千年左右,所以来不及编故事。月饼不是红烧肉,硬往苏东坡身上扯还是不像。
有些人认为,中秋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祭月。拜日月祭山川,都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组成部分,宗法性就是由皇家主持的“国教”系统,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等都是用来干这个的。
北京月坛 来源:网络
然而,皇家祭月虽在晚上,却是在秋分进行,即“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与八月十五并不相干。
也有很多论述引用《周礼》提及的“仲秋”,说明中秋节的历史更悠久。仲秋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中秋的原意,就是仲秋月的月中,正是秋季正中的日子。这个日子可以是十五号,也可以是十六号。
作为特定日子的中秋,大约在唐代出现。《全唐诗》近五万首,“八月十五”多次出现,同样也有不少“八月十六”,带有明确“中秋”含义的诗只有十来首。
《全唐诗》卷318-17
从诗作和历史记载来看,唐代开始出现了宫廷、文人组织的赏月活动。有人认为,唐代的中秋已具备思亲、团圆的意义。其实,唐诗与赏月相关的,更多是宴饮、玩乐,只有文人骚客孤零零找不到乐子的时候,才会抒发怀才不遇之惆怅,相思之缱绻。没人陪谁都是这个德行。
综上,唐代起开始有了中秋赏月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吃喝玩乐,还没有成为大众化的节庆。
2. 夜市中诞生的狂欢节
如前所述,传统的节庆都不会诞生于所谓的宫廷、文人圈,而必然产生于民间,并有着其特定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民俗角度分析,中秋节是由民众自发组织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农历八月,正是农作物和瓜果成熟的时节,人们在这个阶段吃喝玩乐、走亲访友,节日也就形成了。中秋前后天气不冷不热,选择这个日子作为活动的高潮也是顺理成章。
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显然,中秋节诞生于北方。在唐宋时期,春小麦成为中国北方的主粮,小麦成熟收割期在农历六七月份,这个阶段也是北方主要瓜果成熟的时候。中国南方种双季稻,晚稻要在农历九月份以后才能成熟,因此古代南方庆祝收获的节日是冬至。
庆秋收应该是上古就有的民间习俗,为何唐代以后才出现中秋节?
这是由经济文化发展决定的。中国到了唐代中期,成为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世界第一强国(之前是印度),从朝廷到老百姓都富足了,吃喝玩乐才能兴起。与之对比,魏晋时代的门阀巨室生活靡费之至,下层百姓却都在饿肚子。
商业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市井文化的繁荣,并开始冲击旧有的社会管理制度,从而将阻挡中秋节诞生的关键因素扫清。
这个因素就是宵禁制度。宵禁即禁止城镇居民夜间活动,一般从晚上八点开始到次日凌晨,禁止外出、聚会。从春秋战国开始,以防止犯罪、保障安全为目的的宵禁一直被严格地执行,如非特许,士大夫也不能犯夜(违禁夜行)。显然,宵禁时代绝不可能诞生出需要在晚上吃喝玩乐的节庆,寻常百姓到了这个时候,只能是男人在家喝个小酒,女人到院子里拜个月罢了。
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即使在唐代初期,长安城也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一派清冷寂寥的景象。到了盛唐,国家安宁,经济繁荣,宵禁不再被严格执行,中国百姓的夜市时代从此到来,据清人编撰的《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长安夜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这也就是为何,赏月的诗歌在唐代才大量出现,而之前的魏晋时代却少有此类作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重商的朝代,城市商业之繁华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空前而绝后。据描绘北宋都城平民生活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也正是在《东京梦华录》里,作为节庆的“中秋”第一次出现,并描绘了中秋之夜百姓通宵达旦饮酒狂欢的盛况。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
因此,基于大众玩乐消费而产生的中秋节,必然也只能源起于宵禁放松的唐代中后期,定型于商品经济繁荣且夜市生活多姿多彩的宋代,即使明清两代宵禁又起,这个节日依然被延续下来。
3. 从丝绸之路而来
应节食品不会因某个节日而被发明,通常是该食品已经出现,基于某些原因与节庆相联系,被赋予某些含义后,从而与该节庆绑定。在《端午论粽》已讨论过应节食品的演变逻辑,本文不再赘述。
传统月饼模具 来源:中华古玩网
成为应节食品的月饼,其诞生的年代晚于中秋节。《东京梦华录》通篇记录了数百种点心小吃,并无月饼。彼时的中秋狂欢,主题是饮新酒(秋收后新酿的米酒),下酒的是水果、干果以及刚上市的螃蟹。
在描绘南宋临安(杭州)市民生活的《武林旧事》和《梦梁录》中,月饼作为面点一类出现。直到明代,它才正式拥有了中秋节食品的身份地位。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
月饼源自何处?
显而易见的是,月饼所具有的符号化形式,诸如圆形花瓣、吉祥纹饰、祝福文字等等,都是中秋节所带来的,如果将这些符号去除,就是月饼的原始形态。从食品加工与食材的角度分析,月饼并非汉民族的传统点心,而是典型的外来食品。
现代的月饼种类很多,尤其在南方,品种和制作方式差异很大。最初月饼是什么形态和口味?其实只要看看各地最基础、大众化的月饼即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流行南北的传统五仁月饼。
五仁月饼 来源:腾讯网
从食品加工角度分析五仁月饼,这是一种以面粉为皮的馅饼,馅料为干果仁、豆沙等,口味重油重甜,采用烘焙技术加工。小麦粉、烘焙技术、干果、坚果、豆类、糖,所有这些元素都指向中国北方,如果溯源,多来自西域。
首先看食材。小麦是最晚进入中国的主食。虽然考古证据表明,至少在3000年前小麦已进入河西走廊,但直到唐宋时期,面粉才替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食。其次,大部分水果由西域传入的,尤其是果脯制作技术,由于气候等原因,至今也未曾在南方普及。至于坚果一类,如核桃、杏仁、腰果等,也都是在汉唐前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的。
另一个决定性食材是糖。千百年来,糖一直是饮食中的奢侈品,中国传统的麦芽糖难以用于烹饪,蔗糖直到近一个世纪才成为百姓日常餐桌上可以消费得起食材。按史书记载,唐代初期,制糖法(红糖熬制技术)由从印度传入中国。
制作五仁月饼使用的食材 来源:AcFun
最后看烘焙技术。中餐烹饪技术博大精深,并以炒、蒸等技法独步世界,然而,中餐传统技法中没有烘焙(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烤炙),这种烹饪形式是跟随面粉进入中国的,一直也没成为主流。
自汉代起,人们就将各式烤饼、馅饼统称为胡饼,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汤饼(面片汤)和蒸饼。唐代之后,面粉烹饪技术为国人全面掌握并改良后,才有了各式的硬饼(馍、烧饼、馅饼、煎饼等)。由于制糖技术的限制,烘焙的糖馅胡饼大约在唐代中后期进入中国,苏轼《留别廉守》诗中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说明北宋时期以糖酥为馅料的胡饼开始普及。
综上,从主要食材、加工技术等分析,月饼作为胡饼的一种,源自西域,在北方植根,宋庭南迁,将北方的食材及烹饪技术带入江浙,从而诞生作为节庆点心的月饼。
4. 高档的西点
没有明确的史料说明,人们为何选择月饼作为中秋的节庆食品。可能是由于形状像满月,也可能是别的原因,约定成俗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或许就是商业噱头,就如情人节送巧克力,最近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管它有理没理,找个由头消费罢了。以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程度,也不是不可能。
月饼自诞生起,就是一种高档有品位的点心,在各类应节食品中礼品属性最强。
月饼现在被诟病的高糖、高脂肪等,恰恰是过去人们最渴求的,平日里哪能吃得到这么多油、这么多糖?不仅是月饼,各地的年节点心,几乎都是高糖。
另一方面,月饼也是点心中的奢侈品。中式传统糕点中,月饼对原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最高,它的成本从来都不低,大量的糖和油,复杂的馅料,专用的模具以及烘焙设备等,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难以自行制作。显然,月饼与粽子全然不同,后者任何一个家庭都能自己做。
月饼礼盒 来源:pinterest.com
节庆时走亲访友,商人向官吏致意,当然要拎些糕点,月饼作为奢侈的点心,表征着一种档次,是城里人才有的洋货。与之相比,拎一串粽子上门,那是乡下来的大姨。这也就是为何,到了没多少人爱吃月饼的现代,月饼依然具有毫不动摇的礼品地位,传统总是难以改变的。
说月饼是洋货,可以用现在的生日蛋糕为例。同样是西边传来的,从原材料到烘焙到裱花等等,蛋糕与中国传统糕点没有任何关联,它也是一种节庆食品,唱生日歌时,面前总要摆上一只,虽然价格不菲,高糖、高脂肪,也真没多少人喜欢吃。
月饼就是生日蛋糕,过节的时候来一块,一家团圆,和和美美,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食品本身。
香港冰皮月饼 来源:网络
中秋和月饼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盛唐富宋的遗产,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史上最辉煌时代,是我们的先人富裕、享乐生活的象征。
5. 观点总结
●中秋源于人们欢庆秋收的习俗。
●盛唐富宋,宵禁取消,中秋节才得以诞生。
● 月饼源自西域传来的胡饼,在南宋成为中秋的应节食品。
● 月饼一直是一种高档点心和礼品。
最后,以现代营养健康角度来看,月饼还是少吃为好。
原创图文,转发请声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