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父亲节那天,半夜三点多被夺命连环call轰炸起来。刚想发火,发现是个小朋友(其实也没小多少,大学快毕业了),怕有什么事想不开耐着性子接了电话。
1
原来,小朋友本来父亲节带他爸妈出去玩,没想到因为一点小事大吵了一架,越想越不顺想找人说说话。
没办法,谁让我朋友圈立的人设是知心大哥、人生导师(真是吹牛一时爽,事后火葬场),只好献出珍贵的睡眠时间听他唠叨。
事情很简单,小朋友很早之前就向家里人出柜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抗拒父母也接受了。但是,他的爸妈总是时不时把各种事情往他是gay身上扯——看到邻居生小孩要讲半天养老,买菜做饭也能联想到他会多么的不幸,家里的画挂歪了也会迁移到他身上......
这些倒也可以理解,毕竟自己唯一的儿子是gay,二老能接受已经不错了。最让这位朋友不能接受的是,他爸妈看到新闻里强奸犯、抢劫犯也能联想到他。感觉在他父母眼里,自己就是变态、是十恶不赦的罪犯。
这些东西一点一滴的汇聚,像是一丝丝的火药芯子埋在他心里,终于在他们一家人出去玩的时候爆发了。在机场大吵一架之后,朋友头也不回的走了,原本计划地开开心心的出游计划也告终了,他还打算搬出去住(大学就在本地,走读)。
说来到底是别人的家事,情况不同没有太多发言权,虽然觉得闹成这样不至于但也不好指指点点,安慰了他几句也就过去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
过了几天,和母亲大人逛街的时候聊起了这件事。听完整个过程,我妈却觉得是我朋友有点不体谅他爸妈了。
她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我们这种已经是半截身子埋土里的人了,过了大半辈子唯一的念想也就是儿女能过的好,这个时候能接受儿子不同于世俗的一面是要鼓起很大勇气的。
有些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能云淡风轻,可到了自己身上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为人父母,哪里会有一天到晚认为自己儿子是变态和罪犯的。他们的表现,只是突然没有任何保护地接收到了不同于自己以往经历的信息,所变现出来的不安和担忧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一个日剧叫《昨日的美食家》,里面的律师主角和朋友很相似。
律师感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gay的身份不够宽容,虽然接受但也总是尝试让自己结婚,不够接纳恋人,妈妈还把自己与罪犯比较。
但与邻居交流才发现是自己对父母要求太高了:在接受了儿子的新身份后即使不能理解也把巨大的失望藏起来不被发现,做好了儿子不会有小孩的打算,将朋友的孙子当成自己的孙子去爱,担心儿子老了的生活......
而这些,都被自己忽略了。
3
回到家,认真想了一下觉得麻麻讲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与父母交流的时候,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总觉得他们对自己不够宽容,太古板。但常常忘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是完完全全没有可比性的。
作为gay,我们大多数人出柜的时候要承受很多的压力,却忽略了父母所要承受的一切。在他们接受子女的另一面时,是打破他们生活半辈子的常规,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的世界。反映到现实中,这些东西会变成外人异样的眼光、可能享受不到儿孙满堂的遗憾、望子成龙的失望......
所以,他们只能将巨大的失落感变成烦人的唠叨,而这种唠叨背后大部分是因为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担心他们将会面对的恶意。
4
同志群体的家庭关系相比来说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我们在对抗父母老旧的思维和古板的意识时,也是他们跟自己对抗,跟相处了几十年的大环境对抗的过程。很多时候,换位思考一下,不要忘记彼此双方的出发点都是爱,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解决思路。
END
更多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同志而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