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
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跳入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在意自己是否能自生,强生之心太重,反促死之。
《学经》:
生死之间,有八字之机:生生、生长、生收、生藏,此八机者。轮回如四季,以其不自身,而得其生,以其唯自生,而得其死,其生之强大,其死亦颓然,其生之悠然,其以死为变,易而生之。
生与死之间,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的不同时机。这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个季节的特点。不有意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从而得到生命的延长,如果一心想着自生,反而会导致死亡,生的有多强大,死亡就有多颓然,悠悠然而得生机,直到死亡的境地才看出其变化,懂得改变就能获得新生。
一个事物从生转变到死,一定有其迹象,为什么很多人察觉不出其迹象?
自我意识太重,人总是容易一厢情愿,总是容易产生妄想,总是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一个,其实呢,无论你承不承认,事物已经顺应其规律在发展变化,你能做的只不过是发现变化,并采取行动,否则,当衰败已成定局你仍然难以相信这是真的,甚至抱怨老天不公,这真是可悲可叹。
造成失败、衰败或者说“入死”的关键是什么呢?
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生之不察
比如很多人做事,当出现衰败的现象时候,他们是不愿意承认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风光和获利,习惯于之前的惯性,认为反常的迹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意外而已,甚至,他们都不会去调查事情的起因。
但是,不承认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而且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自身或者内部的团队身上。而这些人却会把问题隐藏掉或者推脱到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上。
就像一棵植物由于根出现了问题,叶子变黄了。他们不会去想想办法治疗植物的根,而是会把黄色的叶子摘掉或者把黄色的叶子刷成绿色的,这样就能在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谋求内心的心安。
但是,其结果只能是白白浪费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以至于使事情彻底恶化,直至事物的死亡。
生之不察者,或恶死,或利障,或私而成妄。草木者,其死愈近,其衰愈明;人则反矣,其衰显微,其饰亦至,使其衰不现,以至心安,其死愈近,则其生愈显矣,重饰轻因,乃生之不察。
二、徙之失善
这种人过于自私,缺乏同理心,他们总觉得自己做事没有妨碍任何人的利益,其实并不是没有妨碍,而是他们不自知。
就比如,大家都在一水源处打水,一个人耍小聪明,直接跑到水源中心处打水,他不仅觉得自己很聪明,而且并不觉得影响到了他人。
可事实呢?
他直接踩进了众人取水的水源上游处,众人自然会对其产生厌恶之情,有人喊他:你让开!他然后向一侧挪了挪,众人依旧不干,所以他一边嫌众人事多,一边左右来回挪动。
他的这种立于水源处来回挪动的行为,激起了众怒,遭到了驱赶,这个人会觉得:是你们愚蠢、嫉妒我,所以一起来欺负我,这个世道真是不公。
徙之失善者,犹如他人取水之地,有一人立于水源之中,他人多恶之,其人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徙而不止,世人犹驱之,非其不知徙进焉,以其乏善矣,立水而徙,不去病源,乃徙之失善。
在生活中,这种人比较多,他们的特点就是极度自私、没有团队意识,总以为就自己聪明。
同之失和
人性中有一个特点是:厌恶不同。
特别是在一个集体中,如果你体现出差异化,那无异于给自己贴上了不服管理、没有团队精神的另类标签。因为团队协作首要要求就是统一、一致。
当然,这并不是团队合作的必要要求,一会我们再说。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时怎么办?
一般有两种办法:
一、改变他人。
人们首先会去改变他人,试图让他人与自己相同,以便谋求和谐一致。
而事实上,若想改变他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除非你能量巨大,他人有求于你或者敬畏你才会去改变,否则,你只能走第二个办法:
二、改变自己
这是大多数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当你觉得无法改变他人,无法改变大多数人,无法改变普世价值观,你改变不了这些,就只能改变自己。
这种通过去改变自己,以谋求和谐统一,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
当你完成了改变,好处是你的内心变得比较安心,但是你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人们思维就是此般线性,不同就会痛苦,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理解不同。
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和而不唯一”的处世之道。你可以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是异类,你依然可以与整体保持“和谐”。
我们知道,在商业上如果想有一番作为,必须聚焦,而聚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差异化。
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大家都做一样的事,最终的结果只有“内卷”。
想想看:
交响乐是同一种乐器齐声演奏吗?
不是,那是由于多种乐器协奏完成的。
正是这种抑扬顿挫的“和而不同”的协作方式,才能把人带入意境和想象的空间。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与众不同的。
前面说到了的“团结”,到底什么是团结?
真正厉害的团队并不是大家都一样,而是大家虽然不一样,但是能在一起有条不紊的合作。
团结最根本的是目标一致,而差异化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分工。
如果是什么都一样的“团结”,那只不过是低水平的团结。
同之失和者,百人同声,则为鸟兽,千人同行,则为虫蚁,万人同声,则为草芥。和者,声异而存,不以音多为杂,不以高低为乱,不以相左为害。求和不求同,和而不唯一,万物自得生机。
我们要接受不同,能够承载不一致,懂得“求和不求同、和而不唯一”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果意识里依然是“不同即不对”,那么,路将会被自己走死。
居之失脉
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殃灾。
这里面的“德”包括品德、能力、资源等。主要指自身的承载能力。
“居之失脉”中的“脉”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有形的位置,一个是无形的位置。
随着财富的积累、资源的增多、话语权的加重,我们可能会走上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或者通过升职、加薪,直接达到位置的晋升。
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
任何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无论你愿不愿意,当你无法承载你的位置时,就会出问题。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高处不胜寒”很大原因是一直都有很多眼睛在盯着你的位置,别人如果发现你的错误或者发现你能力不足,你会很快被拉下来。
你不能妄想自己是“常胜将军”,不能占着位置,享受着权利而舍不得下来。
“生长收藏”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你到了藏的阶段,最智慧的做法就是把位置让出来,把纷争的因素让出去。
“功成身退”是明哲保身,否则就是晚节不保。
这是“脉”的第一层意思,它象征着有形的位置,谁在那个位置就能获得权力、资源、尊敬。
“脉”的第二层意思是人内心无形的位置。
很多老干部退休了,他们会感到不适,主要是因为他们虽然从有形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是没有从内心无形的位置上退下来。
他们没有放下。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老干部与门卫争吵、与菜市场小贩争吵,用佛家的话来说,他们是“着相”了,着了我是领导的“相”。
有形的位置可以让出来,那么无形的位置怎么让出来?
消贪念。
消贪念并不是消除贪念,而是消减、弱化贪念。因为贪念是无法完全消除干净的。
消除贪念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是保持“和美之心”。(具体方法我之前的文章写过)
只有在行为上和心理上把该让的位置让出来,才能寻求更好地发展,才能有新的生机,否则就是违了规律,会被“他损”。
居之失脉者,或违天时,或违地脉,或违人伦,违此三者,凡有所居,必生其害。是以离其方,异其位,是有生生之德。
生之不察、徙之失善、同之失和、居之失脉,这四个方面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让人陷入茫然地死地而不自知。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更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