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都是翠绿的树木,小山村体现出了其最本质的颜色。绿色植物代表着生命在勃发,而它们在风中摇曳的身形也正告诉着这一方人民,春天已经到来很久了,马上就要入夏。
按照过往的安排,现在秧苗都已经长出来了,再过月余,甚至不到一个月,就是时候插秧了。如今所有的水田都被集体收回,百姓安居在家,有逢到疫情呼吁大家不要外出,因此大家几乎都还在家里,也没有了忙着撒秧苗籽、培育秧苗等农活。
如此说来,大家都已经是半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了。既没有多少地可以耕种,也没有正式的工作可以参加,其实大家都很疑惑,想着出去打工,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出门。
比如,年纪接近六十岁,又除了干农活外没有一技之长,甚至连骑自行车都不会,他们出去了,非常难找到工作。即使可以找到的,也往往是非苦即累,而且工资最低的那种。人被时代抛弃的那种感觉,如果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亲眼见到,总觉得生存很容易。
其实即使到了物质异常繁荣的今天,一些老百姓的生存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在时代劈波斩浪大踏步向前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被抛到了后面,他们无力追上这个时代,他们已经对时尚无望、对未来战战兢兢、对当下唯求相安无事。
土地也许是他们最后的依靠了,有土地尚能自己耕种、自己不饿。然而一旦土地流转了,他们获得的只是票子,这种转眼就能花掉的事物,哪有粮食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和可依赖感呢?
因此,他们留在了家乡,依然放羊放牛,也去干各种各样的杂活,换言即是在本地打工。比如某家收拾旧物请去帮一天忙,比如某家里办喜事去帮忙几天,比如村集体有一些临时活计跑去帮一两天。
如果只看时间,在哪里都是过一天。但看一个人做了多少事,你就会很惊异地发现有些人五六十岁担护着一方百姓的未来,而有些人五六十岁自己的口都难糊。我们确实该承认差异让世界更精彩,但差异也让一部分人过得很辛酸。尤其是岁月加持后的差异,也许需要几代人的追赶才能抹平这种不同。
念及此,我不由自主想到自家的历史。至少已知的就有四代人都居住在本地,并且都是以农事为生。假如从我爷爷的父亲那一代起,就是从事文学创作或者翻译工作,并且每一代都是这样的职业,那到我这一代,如果依然从事相同的工作,如此长的岁月,也许可以在小地方称得上书香世家。
我想的可真美啊!从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信有很多家族一直延续同一个事业,比如农业,毋庸置疑,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注定无数风雨,注定无数悲欢。我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羡慕他人,也许他人也很苦。实际上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努力,自己奋斗,自己获得。
加油吧,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