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
Finger产品体验报告

Finger产品体验报告

作者: 油渍产品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10:11 被阅读406次

    一.行业概况


    1.市场背景

    艺术培训的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64亿元不断提升至2015年的46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32.62%,其中2015年较2014年同比增长了16%,预计2018年整体艺术培训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元。音乐培训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空间巨大。以2014年为例,音乐培训市场规模达到114亿元,占到了中国艺术教育培训行业规模的28.5%。

    音乐培训的教学对象:一般包括少儿与成人,其中多为少儿,年龄以6-15岁为主。2015年艺术教育培训市场规模中,少儿艺术教育市场规模为349亿元,占比75%;成人艺术教育培训市场规模为113亿元,仅25%,占比儿童艺术培训市场规模约32.38%。音乐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可分为兴趣培训和音乐高考两大类,兴趣培训以3-15岁未成年人的兴趣培训、考级以及成人的业余培训为主;音乐高考则以考取艺术院校艺术系为目的的“音乐生”为主要客户群。

    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缺乏统一标准,供(教师)需(学生)双方信息匹配不对称、培训内容形式的设置没有评估机制、学习过程中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存在管理混乱,相互沟通不通畅的问题。

    2.产品定位


    产品标语:Finger,你的口袋音乐教师。Anyone can play!

    产品介绍:Finger是一款线上乐器教学的音乐教育App,免费提供多种乐器(民谣吉他、电吉他、尤克里里、架子鼓、声乐、钢琴、卡宏)线上视频教学,用户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并通过视频进行线上学习。Finger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产品切入点:瞄准高校学生和成人的业余培训市场,从用户的兴趣和自学的方向切入,针对一些主流的且易于上手的乐器进行线上教学。

    (分析:这里选择的切入点不是市场受众最广的少儿的音乐培训市场,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线上模式是偏向自学的音乐培训模式,老师录制视频或直播并结合在线曲谱对演奏技巧进行讲解,缺乏面对面的指导和监督,不适合专业的考级培训。第二,由于青少年的移动设备使用习惯与专注度受限,音乐兴趣尚未定型,进行音乐培训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缺少自发性,且独立购买乐器和课程的支付能力较差,购买课程的意愿较小。)

    产品痛点:

    时间:学生需要上课、成人大部分时间需要工作,频繁且固定地找老师上课时间成本高。

    空间:大城市培训份额大、单次通勤成本高、教室容量有限,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可以节省空间的占用和通勤成本。

    金钱:比起一次性地购置乐器和培训的花销,用户可以通过学习免费的初级课程来掌握基本功,然后再来决定是否购买进阶课程,成本压力减小。

    教育资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差距大,通过线上整合教育资源可以让想学习乐器的人有相同的选择。

    3.用户画像


    具体分析:

    性别占比方面基本持平,没有什么好讲,不过对于使用时长和活跃程度两者可能存在差异,若有后台数据可以分析得更加清晰,年龄方面与我们在切入点内容里讲的基本吻合,主要集中在20-35岁左右的成年人群体,这类人群是手机应用的主流人群,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类APP,且拥有自己比较成熟的音乐品位和乐器喜好,并愿意进行一些自发性的乐器学习,说明finger应用的定位比较明确,获取的用户群体也比较精准。

    用户画像&使用场景

    用户一:小红

    小红,女,20岁,在北京的一所高校读大二,之前没有学过乐器,但一直对吉他感兴趣,由于平时要去上课和参加校内活动,而且手头的预算又不多,小红希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听别人说吉他比较容易上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弹唱一些简单的歌,小红就下载了finger app,每天自习之后回寝室跟着课程练习,她每天打卡,与其他练习的朋友分享心得,一个月之后,学会了一首五月天的和弦,小红很开心。

    用户二:小张

    小张,男,26岁,在杭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大学的时候练过贝斯,搞过乐队,毕业之后由于工作原因没有继续练习下去,最近看到finger app的乐器课程,便想起自己一直有当鼓手的想法,加上自己之前有学习贝斯的经验,就希望通过自学掌握一些架子鼓的演奏技巧,于是他买了套鼓,每天下班在家就跟着app练习,他进境很快,两个月就学完了初级和中级课程,但app上已经没有更高阶的自学课程了,于是他购买了平台上老师的直播教程,进行更高阶技法的学习。

    综上两个举例,用户大多为年龄在20-35岁的高校学生和白领人群,居住于一二线城市,对至少一种乐器感兴趣,把弹奏乐器当做一种兴趣爱好,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想通过线下培训的方式学习,而是希望时间更加自由、通过自学掌握一种容易上手的乐器,并能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与其他练习的人交流,敦促自己坚持下去。对于使用场景来说,通常是家中和寝室,时间集中在晚上或周末等空闲时段,用户可以相对自由放松地学习课程。

    4.商业模式


    二.产品要点


    1.产品结构


    2.产品功能流程


    3.主要功能流程分


    主要的功能流程分为三部分:视频课程,直播课程,交流社区。

    ①视频课程部分

    解决的需求:免费的在线课程,帮助用户初步了解和学习一门乐器,满足用户学习乐器的初级需求。

    角色:吸引目标用户,拉动日活,为高阶功能引流。

    具体分析:音乐的初学者总会抱有类似“这乐器好不好学”,“这乐器能不能自学”的疑问(由各类问答社区和用户交流观察得出),大部分初学者需要先体验课程、了解学习乐器的难度再决定是否坚持地练习和投入,视频课程正是满足这一部分用户的需求。用户可根据已制定好的简单课程练习基本的演奏技巧,既满足了体验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低成本投入的前提,所以,这是用户被吸引使用的点,也是其引流属性的关键。那么当用户开始跟随课程进行训练的时候,就说明他加大了对乐器学习的投入,也就可能使用其它的功能选项,比如直播课,与一起学习的人进行交流等,每日打卡功能能够记录用户每次完成训练的情况,在满足用户成就心理的同时也拉动了应用的日活,督促用户不懈的坚持下去。

    ②直播课程部分

    解决的需求:进阶的付费课程,连接了授课方与听课方,让学员与导师一对一互动,满足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的需求。

    角色:核心功能,决定了音乐学习工具型软件与音乐教育平台的不同格局,盈利的重要组成,是用户的沉淀层。

    具体分析:学习乐器一味跟着初阶的教程闷着头练自然不会成为高手,想要玩好一件乐器还是需要高人的指点。那么在跟随应用完成初级的视频教程之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用户想要进一步提升,或者本来就有一定基础的用户就可以选择参与到直播课的模块中来。称此功能模块为finger的核心是因为,直播课不仅是将直播与课程相结合的加强信息传播效率的手段,还因为直播课的形式真正将教师或者教育机构与学生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平台,就如同一个音乐教育电商,有买家有卖家,平台负责提供信息和抽成,这定义了它的平台属性,而不是一种工具类应用。同时,由于直播课程付费等功能的引入,乐器商城等功能也自然引入进来,形成一个音乐学习付费的闭环,从而加强了平台属性和变现能力。

    ③交流社区部分

    解决的需求:用户交流和炫技的空间,满足了用户与人分享和交流的欲望,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角色:形成好友关注链和交流社区,加强用户留存,增加用户粘性。

    具体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用户也有其社交的愿望,这里的交流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视频课程部分,每一节课程下面都有一个交流区,用于学习或学习过这个课程的用户留下自己的见解或感受,让正在学习的用户有和其他人一同学习的感觉;第二部分是单独的交流模块,目前更像是一个内容社区,用户以发帖和发视频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发帖的用户中有一些官方账号和专业用户(教师),也有很多的普通用户,用户可以通过观看专业账号的视频和内容获得一些音乐知识(PGC),同时可以观看普通用户展示自己努力的成果(UGC),并在帖子下点赞或评论,关注一些有意思的账号。鼓励用户交流是增加用户粘性的好方法,而且发帖展现自己的音乐技巧的功能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虚荣心,促进产生更多的用户产生内容,最终由内容形成好友网和关注链条,形成交流社区。同时官方账号也可以借此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分享一些小知识,和对一些乐器进行评测和推荐都是不错方法。

    三.交互设计


    1.页面分析&功能讨论


    1.1首屏

    具体分析:

    当用户选定感兴趣的乐器后进入APP的首屏就会是用户的训练页面,这主要是出于操作效率的考虑,目前来看,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依然是视频课程部分,进入APP直接进入训练页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操作成本。再来看页面布局,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最上方为“我的训练”,中间为“推荐课程”,最下方为“我的课程”。

    “我的训练”部分是用户训练数据的呈现,包括累计训练次数、训练时长、训练完成天数、训练排名和训练时用到的小工具。

    “推荐课程”部分以横排的卡片式内容呈现,向左滑动会出现一些相关课程的专题索引,增加课程的曝光,渴望体验不同乐器的用户会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但是权重较低,所以穿插在两部分之间,采用不过多占用空间的布局方式。

    “我的课程”部分是页面的内容的重点,那里会收录用户学习过和添加过的课程,用户可以点击不同专题的索引来学习课程。呈现的方式是竖列的卡片式排布,将每一个课程专题清晰地展现出来,供用户选择当前想要练习的内容。

    存在不足:

    //由于APP很多功能还在迭代,在使用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与之前不同和欠缺的地方,这里抛出来进行思考。


    具体分析:

    在“我的课程”部分,课程条目排列的有些无序,如上图所示,目前在练习的“初级课程【二】”位于最上方没有问题,但下面的第二的条目呈现的是很久之前已经完成的“入门课程【一】”,再往下,是之前差了一个课时的“初级课程【一】”,再向下面,是“初级课程”的条目,点进去会发现,是初级课程【一】和【二】的合并,下面还有入门课程的合并条目,图片没有截取进去。可以看出课程排列的有些杂乱,没有逻辑。这里我个人的想法是上次练完的课程依旧置顶,将已完成的课程沉底,不再展示上个层级的课程(类似汇总【一】和【二】的大课程)。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和混乱,显得比较有条理。

    1.2视频课程

    具体分析:

    进入训练页面就可以进行视频课程的学习了,视频课程分为四部分的内容:课程教学部分,相关设备部分,训练动态部分和交流区。

    先说课程教学部分,最上方是课程的教学视频,下面有标题和打赏、曲谱,缓存等三个小功能,最下方是课程的章节选择。

    相关设备部分类似于一个小的电商展示,涵盖了课程中用到的乐器及各种设备,点进去可以看到商品详情,用户可以直接下单购买。

    相关设备下面是训练动态部分,展现用户的单条评论,不具有回复功能,可以点赞,是供用户分享一些个人感受和对课程评价的地方。

    交流区是独立于课程简介的入口,是类似于群聊的发言方式,进入到该课程的用户都可以在交流区发言聊天。

    存在不足:

    首先在视频课程部分,有两点不足。首先视频的拍摄手法,视频是网络音乐课程的关键,直接决定了学习的难易程度,综合一些网络音乐课程的拍摄手法来看,finger的拍摄角度比较单一,没有多角度的呈现,拿上图举例,视频只拍摄了老师的左手和弦部分,没有包含右手部分,这样就没法展现护弦和节奏的技巧,同时谱例和视频没有同屏呈现也会带来使用的不便。

    第二个问题就是谱例,作为单独查看的功能很多训练的谱子都是丢失和不匹配的,作为本来就没有人声讲解,拍摄角度又比较单一的视频课程,谱例再缺失的情况下没有基础的用户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训练动态和交流区的对比)

    具体分析:

    再看社交部分的功能设计,之前版本的设计是在进入视频课程页面时直接呈现交流区的内容,用户无法第一时间看到课程的简介和章节安排,无法查看谱例而直接进入群聊界面,从易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后面的迭代进行了改进,但这也能看出来开发者对于向评论和社交引流的愿望。于是,在改进之后有了两部分的交流区域可以发布动态。

    我认为finger方面也有对两种社交方式试水的考虑,但对两个区域各自的定义有些模糊,也就是用户具体在两处发布的内容是否有差异不够清晰。目前来看,左侧的训练动态和右侧交流区内容相差不大,但左侧动态的内容由于点赞机制质量相对较高,而右侧的交流区灌水和复制内容较多,互动质量不高。这里面就牵扯到评论功能与群聊功能各自的属性特点了,评论功能可以让用户对于某一内容发表见解,而且不要求实时性,而群聊功能则要求“群”内人员有一定的群体属性,彼此熟悉或者有一个共同目的,比较强调实时性,同时容易产生垃圾内容和成员不活跃成为“死群”。目前来看右侧的交流区确实存在互动效率和质量较低的问题。个人观点可以将两部分功能整合成一个交流区,并且利用点赞和评论机制将回复内容往课程疑难解惑和训练心得等方向引导,增加互动质量。

    1.3首页

    具体分析:

    正如我们之前说的,出于操作频率的考虑,首页并不是以打开之后首屏的方式呈现的,但底部栏位“课程”仍位于最左,说明权重依然还是最高的。在页面布局上,大体分为三部分:最上部的banner和功能按钮,中间的视频课程导引,以及下面的直播课专题。

    先说banner部分,采用轮播方式,用于一些活动宣传和内容的推送,底下的5个面对着不同对象,“合作入驻”是面向授课老师和培训机构的导引链接,里面可以提供专栏、招生、官方课程和广告发布等业务;“直播课”导向直播课广场,依然是学员购买直播课的内容;“本地学琴”线上报名线下的功能,可以看到一些本地已经入驻的琴行机构;“曲谱”则是工具类的索引,里面有一些平台现有的曲谱资源,没有分类,需要用户自行挑选,但曲谱里面有演奏功能,速度也可以调节,使用起来很方便;最后一项是“商城”,点击进去会发现不是简单的购物页面,而是以帖子和专题的方式对同一类型的乐器进行介绍和推荐,再与购物相结合。

    中间部分依然保留了横版卡片排列的视频课程索引,可以进入已经添加的课程和推荐的相关课程。

    其余部分均为直播课的专题,这是页面的重点,但由于前两部分占据了未向下滑屏时的主要空间,所以设计人员在上部五个按钮中添加了“直播课”的按钮,虽然有些重复,但避免用户的错过和遗漏。而专题部分则根据“限时折扣”、“直播倒计时”、“推荐讲师”、“新课首发”等不同主题向用户推荐直播课程。进入直播课程的详情页会看到课程的内容介绍、导师介绍和用户评价,采用了类似电商的产品详情页的布局方式,展现的详细具体,了解到finger团队创始人很多来自于阿里,想必驾轻就熟。

                                                                                                                                                                                    (类似电商设计的课程购买页面)

    1.4交流

    具体分析:

    交流部分主要为用户演奏乐器的视频展示,布局方式也采用了当前的视频和直播软件常用的呈现方式,双列排布,封面为视频截图,底部以点赞和评论数来体现视频热度。点击进去会发现用户动态不仅仅是视频和简介,依然保留了发帖的方式,用户可以写下很多的文字内容来进行介绍和抒发感想,在评论功能方面,与训练页面只能点赞不同,这里的评论采用了类似网易云音乐的回复设计,没有采用楼中楼的设计,突出了楼主和单个评论的互动,这样设计的互动效果不错。

    四.运营思路

    作为一篇产品体验报告,本文被写书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刻意调查APP的运营策略,这里主要是阐释一下自己的思路,毕竟产品运营不分家,捏合了运营的思维产品的构思也会更清晰、更深刻。

    运营的第一步首先是拉新,用户是谁,从哪来,结合用户画像,他们是一些大学生和上班族,那么他们感兴趣的网站是什么,他们想要学乐器会去哪里咨询,他们是否知道有这样学习乐器的APP?

    第二步就是转化。多少人下载了APP之后成为了活跃用户,怎样增加比例?多少人购买了直播课程,多少比例是从视频课程转化的,如何增加比例?多少人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参与了社交功能,如何提高参与度?

    第三步就是留存。有多少人坚持学习课程,连续训练n天以上?如何促使他们坚持?多少人与他人互相关注并持续互动?如何利用好等级和积分系统,兑换折扣?兑换曲谱?或形成大V等KOL体系?

    最后就是如何线上线下结合,音乐的交流不仅仅是停留在线上的,现场演出也有独特的魅力,可不可以办一些同城活动,组织学员或导师的live演出,展示的同时可以拉动导师和学员的互动,拉动售课和新的APP用户,当然,这属于脑洞部分,仅做畅想。

    五.小结

    由于依然是产品新人,所以在分析产品的时候还是将较大的篇幅花在了交互和功能上,毕竟是比较新、比较小众的产品,功能还在不断迭代和完善,本文也是旨在体验这其中的变化来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论证,三大功能其实都有可以借鉴的比较成熟的产品形态,视频课程→在线教学,直播课程→视频直播,交流帖子→短视频,关键是如何将三个相互连接消化,把功能的效率最大化,也就需要产品和运营一起努力了。

    参考资料: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49395.html016年中国音乐培训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Finger产品体验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vk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