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似乎是个死循环,上面会有几个关键的环节,其中一种模式是,学习得烦了,撇下书本就去运动,运动得累了,又想着静静地躺在床上看电影,电影看久了就会觉得日子有些空洞,又去折腾折腾电脑,学点似乎很实用的技能,学得久了又想着何不过得自在些呢,就背着相机什么也不顾地出去漫天地浪,而在摄影之路上也受挫了后,就好好地坐下来,读一本书,把自己带入到另一个世界,飘然归隐。
有点像几个人围坐在一桌,关于自己的座位互相拉扯,结果大家依次把一桌的座位都尝试了下方才坐定,只不过饭桌上大家都不想一下子让自己坐得太上太好,心里有着明确的方向感,而我,则是一直团团转,对,也很像围城,只不过我是被困在一圈城墙上,出不去也进不去。
刚刚读完围城,再次庆幸,自己每次读到的书都是一本扎扎实实的好书,再没有别的方面有着这样的好运气了。读虚构类的书本不是这段日子的原计划,不过围城里的文采曾经领略过,就想着这一次好好学习一下,这也是刚刚读的时候最吸引我的一点。
围城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民国那段历史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读了一些很不错的书,多次感受过那段历史的大师光辉,但也一直觉得和那段历史隔阂很深,是21世纪某普通本科学渣与巨星璀璨时代的大师之间的跨越近百年历史的隔阂,而围城让我惊叹的则是,那个时代,除去大师与时代政治背景,普通人的生活竟与今天如此相似。这一点,大概是钱钟书扣住了人的本性和生活的本质,不同时代背景的英雄的丰功伟绩,自古至今各种故事千姿百态,人们总不会看倦,而真正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其实换汤不换药,只是人物改名换姓,故事剧本会盖上不同时代的章。
我惊叹,围城写的是战火连天的某封建家族下的一个海归的虚构故事,但越读到最后,越觉得这不是小说,更像是真实的纪录片,放在今天也一点不过时。不像如今很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俗套桥段拼成的剧情,单薄生硬的人设,拼命地榨取观众对爱情啊、亲情啊、励志啊、怜悯啊等本能的心理情感,像是空心镀金雕塑,看似华丽价值不菲,实则只是一层薄薄的破铜烂铁。我更喜欢这种最真实的刻画,一言一行都是生活,也能站在上帝视角更好地看清生活。
我看小说很喜欢把自己代入,那种把主角光环套在自己头上的感觉真的很爽,虽然放下书后生活还是一巴掌把我抽醒,而围城的开头就让我慌了。海归方鸿渐买假博士文凭,我立马预感到这次我没主角光环可以带了,但这样其实更好地代入。自己迫于各种无奈和压力,选择调剂,虽然一点都不想读,感觉自己考了个假的研究生,但回到家还是得开开心心地告诉爸妈自己考上了,心里只想他们开心一下就好了,千万别再有更多的亲戚来问细节,考的哪里啊,未来的工作应该很好找了吧,都考上研究生了女朋友应该也不远了吧......
接下来的故事基本和我的生活经历没有关系了,毕竟我把初恋一直守到大学毕业都还没能送给别人。围城对人物和情节的刻画还是有些刻薄的,一针见血,我都替方苏赵唐曹五角恋感到着急了,彼此之间的较量不论我代入到谁身上,都觉得情节设置得很真实。方在情感上的辗转和在工作上的调换都让我觉得他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的窘迫、纠结、热烈、猜疑我想我都会慢慢地经历到,他的怒气、爱意、自喜、尴尬我都会在将来的日子里在相似的情景中体验到。
在五人赴三闾大学的途中,大团体小结盟和个人的博弈,每个人在逆境中的进退和应对,这些又是生活的另一层面,我看一段时更像是在过独木桥,不仅仅是此刻处境艰难,身后是不堪回首也没法回去的生活洪流,而眼前似乎有点光芒,但仍蒙着一层浓雾,谁也不知道是风景还是险境,独木桥摇摇晃晃,身边的人还你推我搡...他们挤车买票睡门板时,我想到小时候的穷苦日子,现在回首就像读书时津津有味,但让我再次过这样的生活是绝不愿意的,这些只能作为精神食粮被储藏,在不时之需时用来补充力量或聊以自慰。
大学里的那段真是把职场和家庭刻画得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生活把大家聚在一起又困在这一所大学之中,像极了一群士兵,本来斗志昂扬准备好好应敌,结果自乱阵脚,内部先崩了,还是四面八方地崩了,也像一个新手初玩魔方,心里想着是把各个面都拼好,但总是拼好了这一面另一面又被破坏了,好不容易拼好了一面,死守着不放,结果其他面无计可施。家庭、事业、爱情、友谊、人际,总是很难周全,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打算,好比同一个地球,各个国家的地图都不太一样,大家都想着把自己的国家放在中心。我喜欢方鸿渐真是因为他的不完美,在各种窘境前的局促、慌乱、辩解、应承,他的应对不是完美的方法,却正好提醒了我,也许我以后也会这样,我应该怎样规避,围城没有让我找到明确的进出城的出路,但至少点明了很多险路。赵方孙三人的出走,看似是逃出围城了,但更是再次被生活驱赶,退往下一个围城里。
对我来说,围城最精彩的还是最后一段,方和孙的婚后生活碎事,这些事简直不能再具体再现实,相信直到今天也还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书中的事。可能我是真的代入了,有些情节我真的想自己去跟孙小姐道歉,然后抽自己一巴掌,好让一切好好的,但想到我并没有孙小姐的微信啊…对于没有恋爱经验的单身狗来说,这一段也很涨情商。
我读围城有种感觉,方海外归来那段,这座城很大,是整个世界;方刚回国内,这个城就缩小到中国当时的社会和特定阶层;五人赴三闾大学那段是被缩小的圈子逼着走(好像吃鸡里的跑毒,哈哈);再到三闾大学,这座城已经被缩小到一所学校;最后直到方孙两个大家族,方孙两个人的小家庭。围的城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越来越被逼得无路可退了。
我可能是被那句名句“婚姻就像是一座围城, 城里的人想出去, 城外的人想进来”给骗了,事实上围城里最多的我觉得不是“进出”,而是“较量”。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的较量、自己和他人的较量、个人和单位家族的较量、不同阶层的团体之间的较量、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较量、爱情和婚姻的较量、婚姻和事业的较量……
———————————————————
喜欢我的文字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哦,ID: timespaceX
拿本好书,说点破事——读围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