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号【读】(46)略谈部编版教材自读课文“阅读提示”的教学运用—

5号【读】(46)略谈部编版教材自读课文“阅读提示”的教学运用—

作者: 小草文字苑 | 来源:发表于2020-11-18 19:21 被阅读0次

部编版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是“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自读课文是一个创新。教材的编写者目的是要把课内的教读、课外阅读,通过自读课文架起一座桥梁。而自读课文的阅读它又不同于学生纯自主的课外阅读,当然也不同于教读,这主要体现在编者的“阅读提示”这一拐杖上。如何使用这一拐杖?值得探究。我以九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从运用的角度做了一些简单思考。

一、进行主题关联

部编版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单元进行编排,九上的几个单元基本都按照文体进行编排。编排在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了文体相同,有的主题也相近。在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进行两篇文章主题的关联比较阅读。譬如第五单元议论文单元,19和20课都是自读课文,都谈的是“创造性思维”,但两篇文章的角度不同。一篇文章从“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新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而另一篇文章《创造宣言》,则是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教学这两篇文章,可以进主题关联,找出同样谈创造的文章他们谈问题的角度、思路,论述的重点有很大差别的地方。

二、拓展阅读视野

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在最后一段有提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性阅读内容,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譬如第四单元《孤独之旅》,它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在阅读提示中就要求读者了解小说前后情节的关联,以及杜小康在小说《草房子》中的经历背景,然后拓展课外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整本书。在第六单元《三顾茅庐》的阅读提示中,提到了“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指出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后面就是“隆中对”策略的逐步实施,引导学生课后去读《三国演义》。这样就把课内选读的片段,拓展到课外阅读的整本书上去。

三、设计问题转化

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是学生课上自读课文的拐杖。有的提示了课文的内容,有的揭示了课文的重点,有的直接指明了课文思路,等等。在教学运用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提示中的相关阐述,重新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譬如第二单元自读课文《论教养》的阅读提示第二段文字就提到,“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理,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品味。”教学完全可以设计成“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体会其含义。”“找出课文中列举的事例,分析在论证中的作用。”这样就把阅读提示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阅读课文时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去自主阅读课文。

四、尝试读写结合

读写是不分家的。阅读是为写作提供范例、做好铺垫;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深化阅读后的理解。譬如在第六单元自读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的阅读提示中,就提到《红楼梦》中人物塑造,“刘姥姥的语言动作极富个性。”我们完全可以模仿文中对刘姥姥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去仿写学生日常生活中老师同学中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这样的学以致用,读写结合,除了仿写外还可以结合单元文体进行片段写作。譬如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后面的阅读提示中,要求同学讨论后写出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举例子加以阐述。这就是让学生练习写简短的议论文。

五、进行价值引领

自读课文在它的自读提示中,有很多是对文章内容的阐述,文章思想的概括。我们在对自读课文自读提示运用时,要抓住自读提示中对文章思想内容概括和主题阐述的部分对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价值引领。譬如第五单元的议论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一课的阅读提示。在前面提示课文内容、主题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思考三间小屋的内涵,讨论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其实是在引导学生修建自己的精神小屋,辽阔自己的精神宇宙,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之,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是教材的编写者精心编写的。从它的提示功能角度分析,有的是对作品主题,有的是对文章内容,有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或思路,有的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等的提示,甚至是阅读方法的介绍,还有对阅读的课外内容的拓展、阅读的价值的引领。所以,在教学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根据阅读提示的不同功能,去恰当地使用,发挥它应有的助学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号【读】(46)略谈部编版教材自读课文“阅读提示”的教学运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xh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