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季,当时杜甫仍寓居成都。安史之乱爆发后,使唐王朝濒临崩溃,吐蕃趁势而兴,多次出兵骚扰边境甚至侵入内地。在杜甫作此诗的前一年,吐蕃先后攻陷河、兰、岷、廓、临、原等州,七月,入大震关,十月攻陷长安,代宗仓皇逃亡陕州,吐蕃人遂拥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不久,郭子仪来到商州,收兵数千人,反攻长安,逐出吐蕃军,十二月,代宗返回长安,复辟。
重重变乱传到成都,无疑使杜甫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这首《登楼》即在此种背景下作成。开篇先点明季节是在繁花盛开的春天,但因为心情恶劣,所以花朵不使人喜,反惹人忧,利用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乎常情的反应,将自己内心的烦闷、哀伤尽情道出。那么,诗人为什么烦闷呢?对句即明确指出,是因为“万方多难”。“方”原本指周代以前相对中原王朝而言的各番国、部族,时称为方,比如殷代有鬼方、徐方、羌方等谓,万方就等于是万邦、万国、万族,这里是指辽阔的中国大地。内忧稍息,外患又起,为什么会如此地多灾多难呢?诗人因此而内心惆怅,登楼送目,本希望借着美好的春景,可以暂时扫除内心忧惧,谁料见景而生联想,反而更加伤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摹,也是诗人内心殷切的期盼,希望能够像春回大地一般,国势经过此番磨难,也会逐渐地振作起来。但他随即又见到了玉垒山(在今天的四川省灌县西面,成都市西北),只觉浮云扰动,如同古今历史那般变幻莫测,前途难料。颈联言“北极朝廷终不改”,北极星居于天极,从地面上看来仿佛亘古不动,而点点繁星都围绕着它来旋转,故此历来都用以象征朝廷。“西山寇盗没相侵”,是指长安收复后不久,吐蕃军队又攻陷了西麓山附近的松、维、保三州。这两句就是说朝廷就像那北极星一般,终究不会改变,吐蕃人想要册立天子,新造伪朝,图谋之最终失败,乃是情理中事。吐蕃也不过西陲小小的贼寇,就算再来侵扰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停止吧——此即“莫相侵”之用意。
尾联是以蜀汉后主刘禅来影射唐代宗,杜甫在蜀地,联想到刘禅和刘禅在成都的祠堂,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还祠庙”应该是以刘禅魂魄回到自己的祠堂来影射唐代宗回归长安,刘禅的魂魄归来以后,见庙在而国亡,想必内心是万分凄凉的吧,那么代宗回到已遭吐蕃军队蹂躏过的长安,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而《梁父吟》虽是古曲,但不代表只有诸葛亮才能做此歌。主要此曲乃是悼亡之调,所以诗人伤心国事,见日色将暮而觉大唐之日薄西山,因而作《梁父吟》来哀悼而已。
杜甫擅长将个人遭际和国家磨难相联系,但此诗则不及个人,独言国家,境界阔大,语言慷慨,气氛悲凉,历代对此诗评价都非常高。比如浦起龙就在《读杜心解》中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赞颂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