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尚书》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居“五福”之首。从古至今,人们都祈愿能够长寿,从而形成源远流长的“寿文化”。北京艺术博物馆将馆藏寓寿文物集中展览,谓之“吉物咏寿”,令身处其中的游客对我国的福寿观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展览的第一部分即是观看题为“吉寿列彰”的视频动画,其通过对《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及《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两幅古画的解读,再现了帝后庆寿的宏大场面。比如《庆典图》描绘的是康熙帝过60大寿时由畅春园回宫的场景,长街悬灯,两侧结彩,百戏齐演,千乐共奏,万人空巷,王公大臣及庶民百姓夹道跪迎,如潮涌动,似云排空,蔚为壮观。
而寿意识更是渗透到众多器物之中,诸如展馆陈列的金器、玉器、瓷器、丝织物、木器、铜器上都满含寿意,或是直接大书寿字,像百寿瓶、慈禧太后御笔“颐寿”等,或是间接祝寿,用仙鹤、鹿、灵芝、萱草、松树等动植物来暗喻,还有的以寿星、东方朔、麻姑、八仙来作比。我对东方朔入围寿星之列疑惑不解,忙打开手机查询,原来他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能言善辩,深得汉武帝赏识,据传其三次偷食王母娘娘的蟠桃,所以被誉为岁星、桃仙子。
而最有意思的还是文物中耐人寻味的暗喻,例如将“寿”字故意拉长,以表“长寿”;用猫和蝶寓“耄耋”,玩起了谐音梗。还有的绘有“暗八仙”:葫芦、宝剑、团扇、莲花、花篮、横笛、玉板、渔鼓,它们是“八仙”所用的法器,以此代替仙人本尊,显得含蓄且文雅。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则是“粉彩群仙祝寿图盖碗”,碗身绘寿星、东方朔和八仙,盖子上则有鸾仙子、麻姑、合和二仙等仙人,可谓是众寿星的集大成者。
除了林林总总的带寿文物,展馆屏风背面还设了一处寿意灯廊,大红灯笼高高挂,并配以各种吉祥语吊牌,上书长命百岁、富贵耄耋、寿至期颐、麻姑献寿、眉寿无疆、五福捧寿等等,自然无比吉庆祥和,人们纷纷驻足其下留影沾福。然而,仅凭这些花里胡哨的美好寓意,人们就真的能长生不老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从秦始皇算起,到清末的溥仪,我国共产生了302位皇帝,这些天选之子的平均寿命仅为39.2岁,如此短命,难道是因为御膳不可口?还是由于向寿之心不诚?非也,除了后宫耗费精力外,整天担心有人黄袍加身篡夺其位才是短寿的主因,身体上的纵欲和内心的焦虑很快便能掏空了龙体。所谓的万寿无疆,所谓的洪福齐天,都不过是帝王们的痴人说梦罢了。
我浏览着寿意满满的文物,暗生坦然:寿命面前人人平等,宏大的祝寿场面不会延寿,龙飞凤舞的期颐书画也不能成就百岁之躯,就寿数而言,帝王与庶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倍感欣慰,无功名之扰心,无熙攘之乱耳,在平平淡淡间乐享安然,知足常乐,快乐即寿。
2024.7.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