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很有趣,也是很神奇的东西。
很多人,在读书受教育之后,顶多算作“识字”而已。
在极少数人手里,文字几乎无所不能。
有的人,用它不断习得新知识,
有的人,用它可以做到有效的沟通,
有的人,用它当做武器,
有的人,用它指挥千军万马……
怎么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差别竟然有那么大呢?
“识字”这个技能,只不过是把人从动物中区分开来而已,事实上,一个人必须学会“用字”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动物。
教育在“用字”这个技能上非常失败,古今中外皆如是!
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共计16年。很多人也算是受过高等教育了,结果,普通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读不懂一个简单的租房合同。
那我们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重修语文呢?答案是:能!
一、先了解文字的基本构成
一个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都是有很多段落构成的。一个段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句子构成的。而每个句子是由一个或者多个词汇构成的。
我们把词汇当做最基础的模块。
就像盖房子一样,最基础的模块是砖头。房子的确是用砖头盖成的。但是,一堆砖头摆在那里,不可能自动成为房子。正如砖头有很多种类一样,词汇也有很多种类。
最基本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名称:在句子中作主语或者宾语。名词发出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动作的受体或者目标。比如:学生正在上课。“学生”就是名词。
动词:只能做谓语。
形容词:当做定语。用来修饰名词。
副词:当做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或者另外一个副词。副词修饰名词是在错误的时候。
这些基本的概念,理应在9年的义务教育中掌握。无非是词性以及词性的用法。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人从来没有重视过,从来没有当回事。
结果就是:中文语法欠缺,英文语法理解困难。导致两个之间又各自模糊又混淆,最后,中文不行,英文也不行。然后,还要被迫着去用,被逼迫着去应付考试。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地花钱去上补习班,然后,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补习班上讲的是假定你的基础是完整的才能理解的内容。
学习的方法,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重复”!
一本书,可以重复看很多次。看几遍就会发现自己之前前几遍没有看到的内容。听课也一样,反复听,多听几遍,听着听着就开窍了。
二、词性的本质
名词:用来描述你能够感知的事物的。管他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苹果"“桔子”,是具体的。“痛苦”、“幸福”,是抽象的。
动词:用来描述你能够感知的动作的。管他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打”电话,是具体的,看得到的。“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