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老师2017年的写作课上就提出了要明白使用文字的本质。使用文字的本质就是传递感知,创作。要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感知,先从以下2方面练习。
1.一段时间内,看任何文章,先圈出文章中的名词,再用波浪线画出形容词,钻进作者的脑袋分析;
2. 在看任何文章的时候都想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想要向我传递什么样的感知?
②他做得成功吗?
③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才能更有效?
今天我就敲出《刻意练习》里这段文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4582910/ea901bf158e3d913.png)
以上文字写的是作者在帮助史蒂夫刻意练习记忆数字的一次经历,文字中的名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练习”,练习的对象“数字”,最吸引我的注意力的是史蒂夫在进入记忆心流状态时忘情地一会大喊大叫、拍桌子、拍手,还会自言自语地给自己加油。他的注意力完全专注在自己当下正在做的记忆训练。整个训练是有目的的,结果也是达到了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582910/8dc1c63d7077ce7d.png)
以上文字说明了刻意练习过程中即时反馈的重要性,即使反馈首先可以确认练习过程中每一次练习都是有效的,练习过程中哪些内容经过练习被掌握了;哪些内容练习过程中会出错,为什么出错,经过怎样的修正后效果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不能达到训练目的的内容,寻求专业教练帮助。以音乐学生在测验中仅获得C的成绩,反证了刻意练习在有时间、注意力的保证时,还需要即时反馈信息,确保有效达到练习的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582910/410c981d56213ea7.png)
以上文字说明史蒂夫的刻意记忆训练中,在不断地走出舒适区,通过一次次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能力也在努力中一点点提高。作者又用了业余钢琴爱好者弹琴几十年,即使时间的积累足够多到上千上万小时,但因为总是在舒适区重复,所以水平没有提高;还有一直在执业中的老医生,也是因为一直呆在舒适区,没有挑战,业务水平反倒退步。
通过这样的分析感知,作者要传达给我的信息,我是实在GET到了。《刻意练习》的作者Anders Ericsson的目的达到了。
由人及己,我2017年4月加入007不写就出局,在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文字感受能力有所提高,个人的成长也有喜人的进步,但是写作的水平没有太大的改观,原因就是没有刻意练习。今天通过这次圈出名词、形容词的练习,切实感知作者的意图,明白了刻意练习首先要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任务上,争取给自己的练习执行过程即时反馈,更重要的是不能在舒适区杀时间。
回想我在开车、游泳过程中,刻意练习提升技能的时间段还是太少,这些需要提升的点感知到了,在实际践行中就要让改变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