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圆常数看圆周率在计算中的非必要性

从圆常数看圆周率在计算中的非必要性

作者: 慈天元 | 来源:发表于2023-09-30 12:02 被阅读0次

    从圆常数看圆周率在计算中的非必要性

    文/慈天元

    函论喆学主张:定义就是对一个概念输出适配函数。圆常数是一个概念,它的适配函数是4。

    概念是基础语素,一般由音、形、义,共同约定。但无书面语言时,音与义也可进行二元约定。由于我们采取了书面表达,所以这里是三要素齐备的。

    为什么说圆常数是4呢?这是因为圆面积的计算,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圆面积=周长×直径÷4,或处理为:S=cd/4

    许多场合,我们测量一个圆,测直径显然比测半径更容易一些。因为找圆心的过程,会稍微耽误一点功夫。更奇葩的是已经测出了直径,还要换算成半径,然后才去计算圆面积。

    其实圆面积的计算在《九章算术》中,有多种不同算法。我们前面提到的用圆常数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就是其中一种。只不过《九章算术》,没有明确的圆常数概念,只是直接使用了圆常数作计算。

    网友Justin提出过这样一个构想:用一根长度确定的线,肯定能围成一个圆,那长度既然确定了,为何π不确定?

    这里涉及一个基础性的问题:π是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率。周长确定了,不等于这个比率是整数。于是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微积分求解。并且涉及到了变易、简易和不易的三态叠加。

    π无限不循环,可谓变易。但“大制不割”,也就是基本面是确定的,只是在微分界面不确定,于是处理数据,也还算简易。最后,圆常数守恒,可谓“不易”。

    从牛顿、莱布尼茨开始,微积分就走偏了方向。微积分在中国古代算学中是有应用的,古算学微积分的基础是用不同进位制之间进行周期换算,然后虚化不影响整周期的余值。

    这种多进位制之间综合运算的方式,在函论喆学中被称为“函进制”,古人虽然没有这个概念,但他们实际已经开创了函进制算法,并且相当成熟。这就像过去有些人,一直没有正式的名称,随意叫个小名,比如“二狗”、“阿牛”什么的,而“函进制”的小名,就是“周易”。象数的多周期变易趋势,就是“周易”。虽然“周易”在现代学术的殿堂中,约等于“二狗”、“阿牛”,并且其身上确实有土包子气息,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闪光点。

    周易中有哪些周期变化?有乾、坤两卦,一的积累过程。有阴阳交变,二与三为八,形成的经卦,有重三为六,而六爻态射64别卦的函数关系。本卦变之卦,则有64×64=4096的逻辑空间。64卦配九宫,又可以分形出81宫来。而中国的十进制哪来的?不是数手指头数来的。因为猴子们也有十个手指头,如果数手指头能数出十进制,猴子们早就修炼成数学大神了。中国的十进制,起源于九宫算。因为在九宫中,逢十必须进一,不然没地方摆谱。

    《周髀算经》上说: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也就是说中国古算学,自成系统。并且是象数同参,微宏齐运的。

    算学之不同于数学,在于算学是物理与数学的综合学科。数学是符号化逻辑推理系统,对符号算子有绝对依赖。但算学也可以通过对物理过程的演示,来获得直观结果。于是可以把物理对象作为物理算子,从而不必依赖于符号算子的推理。

    算学中的几何知识,直接来源于天文物理观测。因此勾股弦定律(当幂函数为2时,勾幂+股幂=弦幂),也可以直接对应于圭表弦的态射。当四维时空投影成二维时,弦就直接影射成了圆的半径。径者经也,所以易经的经字,内涵就是“与时偕行”的弦影线,这条线传统上一般也叫“子午线”,二般也叫“天元线”。圭表与日晷配合,圭表之弦对标日晷立柱,则夸父不必追日,当下日中无影。这就是我们不同于西方的学术传统,我们也称之为“弦射几何”,这里的“弦”不是什么物理量的最小单位,而是可变的物理张量。中国的天文观测起源很早,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个“结绳而治”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开创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叫弇兹。九宫算的源头,就在弇兹时代。八卦作为刻划符号的发明,要晚于结绳。

    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来讲,结绳就是“绳语言”,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信息编码、解码功能。绳语言已经可以用于计算和记事,并据此作出一些基础性的决策。现代程序语言的开创者,是一位女性,叫阿达·洛芙莱斯。他是英国诗人拜伦的女儿。而古代最早创立程序语言的同样是女性,她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九天玄女”的弇兹。当然黄帝时代的“九天玄女”,只能是弇兹的传人,而不是那个结绳时代的开创者。而伏羲画卦,创立了“卦语言”,其原始作用,是定方所、因天授时,因时立事。

    圆常数最早是什么时代发现的?我们判断可能是在黄帝时代。因为相传黄帝时代就发明了车。这需要对圆面积有较为精确的把握才行。史称“黄帝四面”,有人错误的理解成黄帝长了四个脑袋,这显然荒唐。但如果是为了纪念圆常数的发现,就好理解得多。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农业科技,这和算学的成熟有直接关系。

    用π的四分之一求圆面积也是可以的。这个参数对应的是:0.78539816339……我们称此为圆比率,可以用b指代了事。通常计算圆面积,公式为:S=πrr,这里r指半径。采用圆比率,那么公式为:S=bdd。b是圆比率,d是直径。圆比率的简率是0.8,圆面积等于直径平方乘0.8,这是四舍五入的结果。曾经有一位网友叫黄横,他主张圆面积等于直径平方的五分之四。其主张,至少也不算太离谱,我曾经对他表示过支持。正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才明确意识到,存在一个圆常数:4。后来才知道,原来《九章算术》,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古人没有炒概念的习惯,最后就把炒的机会,作为小礼物,送给了后人。

    在工程技术层面,用有限元求解是明智的。单一进位制所造成的小数除不尽问题,已经被量子计算,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可见,解决问题不一定非要“标准化”,广开思路,结果“纠缠”一致,何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23.10.0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圆常数看圆周率在计算中的非必要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ed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