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莺
从4月11日第一次开始画冥想画,至今刚刚好3个月多几天。这3个月里,确切地说,过去两周里,我画了很多幅作品,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大门,惶恐、亢奋、惊讶、敬畏......每次都带来不同的感受。看着自己的作品,清楚是有一个节点推动这一切发生的。那个节点记录在这篇文章里:《关于冥想画的开始》自从那个节点之后,我停了两周,两周之后重新启动,迎来了一波汹涌的创作热潮,我已完全沉浸在创作的美好之中。
冥想画,其实是线条画,由不同长度的,力求形态统一的线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幅抽象的画面。如果线条画得规整,它会给人一种大道至简,少即是多的感觉,也会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它的视觉效果也往往让人沉静,因为作画的人必须是沉静的才能画出那样的画面来。画这种画,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唯一的要点就是让线条稳定,而作为没有学过画画的人来说,让线条稳定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刚开始画得不得法,我以为自己和这种画没什么缘分,我对它没有什么感觉。就是那一次,(在上述的那篇文章里有记录),我带课修改学员的文章非常疲惫,加上先生的哥哥突然离世,我需要释放。我想做一切不用动脑子的事,于是就胡乱画起了线条,而且那天是站着画的,所有的一切就从这一“站”开始了,它让我找到了掌握线条稳定性的“诀窍”。站着画和坐着画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站着画让我掌握了这种诀窍?
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未必每个人站着画会比坐着画要好。这需要从我学习古筝开始说起。我把弹古筝的方法移植到了画画上。它完美地契合了。
作画现场,纸张大到铺满整个饭桌关于古筝,我之前也写过两篇文章的,在这里再絮叨一回了。
我从2007年开始学习古筝,那时工资才2500,我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台不那么好的古筝,幸好公司提供宿舍,免去了房租。每月的工资除了伙食费、交通费和琴费,我真的一分不剩。当时觉得那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因为那将会是永恒的东西。
我跟着同一位老师一直学到了2012年。随着学习的年数长了,审美也提高了,我发现自己弹得不好听,即使老师说我弹得很好,而且我驾驭不了高难度的曲子。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希望能遇上一位更专业的老师。后来,我真的遇见一位专业的老师,我们当时是一起玩音乐会的,我们都叫她小悠。
小悠的教法让我知道以前学的都是不专业的,第一位老师从来没教过我如何发力,如何辨别音色,我只需要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了。可是,真正的音乐远远超过这些。其实市场上有很多老师都是不专业的,他们本身都不会辨别音色,不懂得发力原理,也就无从教导学生了。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学一门乐器,很多都是跟风的。他们也就不会去辨别哪些是专业的老师,孩子学习这个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些,我就不再这里累赘了。文末有关于这方面的两篇文章。如感兴趣,可以阅读。
说回我的第二位老师小悠,她师从著名演奏家吴莉,现任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未必准确,只听老师提过那么一次)。吴莉老师的演奏风格是沉稳,音色无可挑剔,圆润、醇厚、精准。更巧的是,小悠刚开始学的时候也受过不专业弹法的摧残,到了音乐学院从头来过,从最基本的手型开始练起,她经历过我走的路。
我需要忘掉过去5年的方法,从头再来。小悠把自己如何纠正手型的方法教给了我,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一只手是要分解的,不同的部位发力作用到琴弦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描述。小悠当时说,我能给你说明的都说了,剩下的只能你自己去练,去悟了。我真的埋头苦练,去悟。现在,我非常感恩自己那段时间的刻苦。这段从零开始的苦学,不仅让我在音色上有了提升,现在它还无意中帮助我画了冥想画,真是让人感到无尽的喜悦。
这是如何进行的呢?
好,现在来说技术,这真的就是技术。
古筝演奏中,主旋律基本都是右手来弹奏,画冥想画也是右手。应该也有人用左手,原理都一样,反正都是手。一只手,从胳膊到手指尖,至少有四个部位可以单独发力——大臂、小臂、手掌、指尖。
什么叫单独发力呢?
单独也可以理解为“聚焦”。当一个注意力分散了,它的力度就会减少;当你把它聚焦起来,它的力度就会增大。单独发力,就是不需要发力的部位肌肉放松,需要发力的部位肌肉要处于工作的状态,意识集中在需要发力的部位,让力度聚焦在那里,这样才能做到精准和有力。(这个只能自己去感觉,文字再怎么具体也说不清楚。)
在旋律里,有些乐段是欢快的,有时候也叫快板,节奏快,它的音色是短促的、聚焦的、颗粒性的。这种乐段需要用指尖发力,它需要的是爆发力,也就是把所有的力度凝聚在指尖上,然后突然爆发,精准地触弦,达到一种明亮、聚焦、爽朗的音色。
在旋律里,有一些是延绵的,似断非断的,有时候也叫慢板,节奏慢,特别能营造出意境。这种乐段就需要用大臂来发力,让弹奏出来的音色有残响,像余音绕梁一样,一个音才能又长、又延绵、又饱满。
画冥想画,要稳定线条,特别是长线条,用的就是上述弹古筝里第二种发力方式——大臂发力。
那天,我批改作业坐了一整天,我就懒得再坐了,站着画,这么一站,让我无意中运用到了大臂的拉力,我一下子好像被什么东西点化了一样——我感觉自己当时在弹着古筝里延绵的长音。这突然的发现让我亢奋。我又以同样的方式继续感受,确实,以这样的方式画出来的线规整了许多。
为什么站着就能有如此明显的变化呢?
站着不是直立,要想在纸上作画,肯定得弯一下腰,因为纸是放在桌子上的。站着的时候,
第一:可以鸟瞰纸张,对线条的形态和间隔有明显的视觉判断;
第二:重心往下,更加容易让力度倾注在纸上,
第三:身体比坐着的时候自由了很多,手臂用力的时候更加自如,而且还可以运用腰部、腿部的力量来协助稳定线条,特别是画大幅度的长线条的时候。
桌子的高度有没有影响呢?
应该是有的。比例要和自己的身高匹配,能让自己的手自如地运转,因为画的时候手一定是要贴着纸张的,但是到了创作的时候,有些地方也需要悬腕,这就更加考验如何让线条稳定了。我的画作里很多地方都是悬腕画的。
也就是说,站着画,人更加自由,从生理上给人带来一种无畏的创作准备,让人更加果断和勇敢。当我发现这一点不同之后,我一直站着画。刚开始我先不创作,乖乖地练线条,像下面这样:
大家看到我画的线基本就是直的,也没什么形态。我是为了增强肌肉的记忆。
什么叫肌肉的记忆?
这个还是要说回古筝。在练习古筝的时候(其实其他很多乐器也一样),练得多,手自然会产生记忆,当你一上琴,手就会很快找到某一根琴弦。学习乐器,这是最基本的方式,手的肌肉必须要形成记忆,它才能够在无意识的时候自主运动。我把这个原理放到冥想画里。我必须要让我的手生成如何稳定线条的记忆,这是要攻克的第一关,创作只是个灵感问题以及当时的一种心流状态,线条形态的规整是第一步。
这种下拉的直线,不去理会它的形态,能够很好地练习如何使用大臂发力,而且特别能练习自信和果断。画这种画必须要自信和果断,线条才会均匀平衡。这么练习多了,你也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直觉,人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当我练习了几天,我已经感觉到肌肉形成记忆了,再去画有形态的线。
后来,因为有人鼓励我用大的纸张来画,于是我从A4纸一下子升上到了二开:76X53cm,后来又上升到了全开:109x78cm。在停了两周之后重启,我的创作越来越无畏。我每画完一张都会看着它,研究它,它们每一张都是我的老师,它们教会我如何去改善自己的画面。
下面来分享这些画是如何教导我的,我也给每一幅取了一个名字:
第一幅:缠绕
规格:半开76X53cm这一幅是我停了两周,重启后画的第一幅。这一幅是没有设计的,随意画的。这一幅不算满足,左下角的部分太多皱褶,显得复杂。其他部分的线条舒展流畅,我非常喜欢,如果整幅画都是这么舒展的该有多好啊。于是,我告诉自己,下次不要画那么多皱褶了,尽量让线条舒展。我研究舒展的部分自己是如何运笔的,记住了,于是就有了第二幅。
第二幅:凝视
规格:半开76X53cm第二幅,吸取了第一幅的经验,我一上来就直拉76厘米的长线,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心里想着,先画大间隔的,舒展的线,真的不喜欢那么多皱褶了。最终画面中间的部分出现了不仅对称,还完美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我没想到的。
画完之后,我纳闷,怎么就这么完美地“缝合”上了呢?而且我找不到自己起笔的那根线了,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啊?
这幅画,缝合的地方所营造出来的皱褶,它所处的位置非常巧妙,这个不是刻意设计的,它要是再往下或者再往上一点,比例都没有现在的这么好。真是意外的收获啊!这是我在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多数都是埋头画线,专注在每一根线上,整体效果往往非常惊人。这和我画线条曼陀罗是一样的。
后来,我研究了半天,才搞清楚自己是如何画出来的。这种感觉是最棒的,纯粹是无意识的显现,自己研究自己。那时非常亢奋,像发现了新大陆,知道了线条的走向可以营造出这样一种效果来。
当时为了突出中间这么完美的对称,我用了密集的线条环抱周围,这样就有了一疏一密的对比,中间部分就凸显出来了,这是有意识这么做的,只是密集部分的线条有欠规整。这就是在作画过程中画面本身会告诉我们如何去创作。这和平时的审美,对抽象画面的印迹有关。这一幅教会了我,原来还可以对称着画咧。
你看出了什么画面呢?有一位朋友说,这是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的背影,凝视着一片森林。这个意象很美,于是我就取名为“凝视”了。
学会了对称应该高兴才对,可是有时候啊,当你把无意识转为有意识又会是一种束缚。第三幅就被自己束缚了。
第三幅:孕育
规格:半开76X53cm由于产生了“对称”的意识,画第三幅的时候就直接设计着画对称了。画得很累,因为画出来的对称部分真的很美,害怕下一笔就破坏了它的美,所以每一个部分都小心翼翼,最后画到最中间的部分傻了,不知道怎么画了,愣了半小时还不敢下笔。
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这种画法太累人了,剩下的就一股脑不再对称了,赶紧画完了事。谁知,这一放开,恩典就来了。
最后的成品竟然呈现了一个腹中的胎儿,还有一只诡异的小眼睛。当我画出眼睛里的黑色实心点的时候,有一种归一的感觉,所有的东西归结到一个点上,我一下子起了鸡皮疙瘩。这真的很诡异。这个胎儿非常形象,我画的时候可是一点都预想过它会是个胎儿啊。第三幅教会了我:不要预先设计,设计会带来束缚。同时,我也品尝到和线条曼陀罗一样的神幻感,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它真的有自己的生命力。
画完第三幅其实头脑是浑浊的、沉重的,我需要把这些东西释放掉,于是我又以无意识的状态乱画一通。第四幅,彻底把自己震撼了。
第四幅:窥见
规格:半开76X53cm这一幅,画到右上角那条鱼的眼睛的时候,我又被吓住了,活生生一条鱼啊!怎么就画出一条鱼来了呢?后来又以同样的画法在其他两个部位画眼睛,出来的画面不像鱼,也不知道像什么。后来,我拍照发给先生看,他说:“大象!我的天,一头诡异的大象!”
我说:“哪里有大象啊?一条鱼啊!”
他说:“你往左转45度看看,一头好诡异的大象!”
我转换角度看看,确实是。呃,真的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画完这一幅我浑身舒畅,我的头脑终于清空了。这一幅教会我:豁出去画,是最自然,最舒服,最震撼的。至于呈现出什么画面,那只能交给上帝处理。
画这种随意的、长线条的有一段时间了,我想尝试一点别的,也就是那种能营造大道至简,少即是多的画面,于是开始画密集型的,就有了第五幅。
第五幅:戈壁
规格:半开76X53cm这一幅,你会看到上半部分都是规整的密集型线条,后半部分又变回稀疏的线条,原因是——耐力不够了,画着画着胳膊和脖子都僵硬了,后面就草草了事。这一幅挑战失败,没能营造出想要的效果。不过,看着上半部分的线条,还是能感受到一点规整的形态出来了。又隔了一天,仍不死心,仍想挑战,于是出动“昂贵的”银色高光笔和黑卡纸,画了第六幅。
第六幅:青丝
规格:半开76X53cm (加了滤镜)画这一幅用完了两支笔都还没画完一页纸,不过线条的密集度、规整度比之前一幅好了很多,大喜!终于有点突破密集型线条了。大家看着像不像白头发呢?
后来又尝试了两幅密集型的,第七、八幅:
第七幅:涌动
规格:半开76X53cm这一幅可能是线太密了,怎么拍都拍得不够清晰,密集到影响聚焦。线条大部分能趋于规整,只是构图不太理想,也罢,反正也没有预先设计的,之后就知道如何避免了。
第八幅:延绵
截取图
全图
规格:半开76X53cm (加了滤镜)这一幅,线条的规整度满意了。但是构图还是不太理想。继续画,又有了第九幅:
第九幅:契合
规格:半开76X53cm(加了滤镜)这一幅由于用的高光笔品牌不同,出现的效果也不同,颜色略显逊色,需要用滤镜才显示出效果。画这种画,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天然的,也就是我上面画的那种长而宽线条的,那种基本上可以没有任何瑕疵,另一种是这种密集型的,更难掌握它的规整和形态,就需要靠拍照的技巧营造出不同的效果,有点小作弊啦。
作画的过程中也知道了哪些笔,哪些纸比较好用,创作到了一定程度,对作画工具是有要求的了。
密集型的又画腻了,又转画稀疏型的,这次用了更大的纸了,全开109x78cm。这一幅又让我发现了新玩法。
第十幅:仰望
规格:全开109x78cm大家能看到有一只鸟儿吗?这一幅也是没有设计,随意画的,画着画着,在鸟儿的地方我不小心蹭到未干的笔水,可以说整幅画都被破坏掉了。怎么办呢?看着那个地方,竟然看出一只鸟儿的轮廓来,于是就有了灵感——何不把这只鸟儿的轮廓填充,既能掩盖墨水的瑕疵,又有鸟儿的形态出来呢?于是就尝试了用不规则的网状来填充,效果还挺好。
后来看整体图,如果这只鸟儿的体格再大些,这幅画的比例就更好了。可是,我压根没想过要画鸟儿啊,它自然出现的,就不要再强求它的比例了。不过,这一幅又教会了我:有些地方有瑕疵,是可以用办法把它“变废为宝”的。也就是说,在作画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错误,只有要去画,哪一种呈现都是正确的。
第二天又继续画,这一幅更加自由。画完体会到那种彻底的释放,把内在所有的能量也好,压力也好,都释放出来了,回归平静。一个字:爽。
第十一幅:自由
规格:全开109x78cm最后一幅,学习了第十幅的方法,做了一些变化,效果还不错。
第十二幅:珊瑚与珍珠
规格:全开109x78cm这一幅你看到什么了呢?有人看出了河流,而我看到了两个大大的贝壳。这种不规则网状的陪衬,产生了一点不一样的韵味。抽象的画就是每人看出每人心中的景象,这一点是最为有趣的。
这一幅我挑战了一口气长拉1米的线,因为太长,我的呼吸也不由自主要随着手的节奏而产生一吸一呼,变得缓慢而延长。呼吸一旦快于某个频率,线就会出现不均匀。我发现越长的线条,需要用到的呼吸就越慢,呼吸的速度也要随着手的滑动进行。吸进一口气,随着手的滑动慢慢吐出,再吸一口,再吐出,像极了游泳。这一点也像极了打坐冥想时进入平静的状态,那种缓慢的呼吸。而作画的时候,身体是在动的,而呼吸是平稳、平静的,这是非常美妙的体验。这真的算是名符其实的“冥想画”了。
家里满地都是画以上就是我过去两周以来的尝试,我每天都在创作中度过。这种画给我带来非常多的震撼和体悟。它和线条曼陀罗一样,体悟到的东西也是一样的。具体大家可以阅读这篇文章:《4年曼陀罗绘画给我的禅悟》
我由衷地感谢自己学习古筝的经历,虽然自从开始写作后,我已经没有再练琴了,能弹的曲子都还给了老师,可它不仅让我在写小说上找到一种律动感,现在还帮助我画冥想画,它真的是我的底蕴,所有的学习、质变都好像从它那里出发一样。这也让我意识到——当我们真的用心去做一件事,它所储存在我们体内的能量,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节点助我们一臂之力。
它也让我意识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各自的老师,当我们与每一件事同在,万物就归一了。
莺之巢社群有很多小伙伴在画这种画,那天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画这种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画画?
其实,当我发出这个问题才意识到自己问的是个傻问题。哪有为什么画呢?不为什么啊。就是想画啊。如果真的要说出个原因来,那就是在画的过程中,和深处的自己相遇、相处,从而得到某种驱使,让我们去探索,去尝试,去突破,去接纳。如果说,它真的有目的,那就是让我们达到无我的状态,对上苍心存敬畏和感恩。
用一句话来总结:
真正的创作,没有标准,也毫无目的。
真正的创作,让我们产生敬畏和臣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