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好友花花跟我抱怨,控诉的对象是她自己。她觉得自己太过愚钝,在写作上的投资,估计又要为自己的笨拙买单了。
细细一问,原来,花花特别羡慕那些能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者,于是,心血来潮报了个写作培训班。整个课程都按时听了下来,并且每堂课都做了听课笔记。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成就感十足。每天,也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刻意丰富词汇量,练习句子的修饰,各大自媒体的网文也看了不少。
一个月过去了,每当提笔想写的时候就觉得脑袋空茫茫的,无从下手。考虑自己的知识量和技巧可能还不够,又投入到奋斗和汲取的状态中。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篇成型的文章,于是,就有了开头对于自己太过愚钝的评判。
面对她的苦恼,我就一句话,”该干嘛干嘛“”。
是的,对于花花来说,该干的就一件事“写”。有过积极的准备,管他充分不充分。即便小学生的水平,不也可以完成一篇流水账似的日记么?打开WOED文档,敲上几行字,同事身穿阔腿背带裤,去趟洗手间错过整场会议;午饭那碗板面中的牛肉沫有多难捞;又或者晚餐那碗螺蛳粉有多销魂(我一般躲在厨房偷偷吃~~)。如同聊天般的叙述,难道你不会?更何况你背了那么多的词汇,拽拽用么~会说话,就会写字。
02
其实,之所以花花迟迟不能动笔的原因,首先是惯性使然。每天只背背词汇,写个单独的句子,并非主动创造思考的活动,操作起来很容易。尤其是,浸泡在这样的看似日日有所收获的氛围中,好有成就感。这本身,就是大家常说的,待在舒适区中自鸣得意。实际上,始终是任务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历练和核心从未进入过。犹如种植一片葡萄园,却从不采摘,那所谓的丰收与你何干啊?干吧,哪怕写出的东西再枯槁,再稚嫩,那也是美文的雏形!这种跨出舒适区的第一步,就已经是在通往提升的方向了。
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会导致不敢开始,而始终保持在准备状态中。自我要求高,幻想能快速完美的解决即将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意别人的眼光,想要别人接受认可自己,并且获得别人的称赞,而接受不了会出错,表现无能的自己。
03
生活中这样的忐忑状态,踟蹰不前又自我不满,也源于对未知的过度担心,担心对陌生情境,不熟悉领域的失控。不相信自己学习处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跳槽到新公司的初始阶段,内心总有一种局促紧张感。面对陌生的面孔,不熟悉的办公场所,似乎警惕心和思虑感格外明显。无法像在前任公司那样松弛,踏实。其实,这都是潜意识中的焦虑和担忧。遇到棘手问题,是否可以独立解决;对某项知识的缺乏,能否短时间内学习掌握。这样的顾虑和前瞻遍布整个神经系统,应战因子格外活跃。虽然,我们都会知道无所不能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存在!
04
那如何解决呢?
首先要有知识量的储备。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专业领域还是其他各领域,都应该培养兴趣,保持高效学习力,懂得事物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从而遇到新问题,随时可以调用相关的知识,快速的找的最佳方案。
其次,丰富个人经验。一个人的自信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个人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事情的成功能让个人了解自己在某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这种自我认同的感觉可以鼓励他再次勇敢、正面的接受并处理好类似的问题。相反,失败的经验可能会让个人产生挫折感,进而自我否定,尤其是对于心理较为的脆弱的人,更有可能因为一个或者多次的失败一蹶不振,彻底否定自己,导致做事缺乏主动性,将精力过多放在准备上,而不敢轻易行动。但有些人,却显现出越挫越勇状态,积极的总结失败原因,在失败中看清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将其作为人生的历练,增加日后规避风险的能力。
有意识的将做事与个人标签区分开,事情做不好,就分析改进,而不是自我攻击,否定自己。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积极将其转化为正向力量,总结出有益于日后行为的经验,形成经验库,遇到问题,在经验库中选择合宜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自然有自信处理崭新的问题。
不管是知识库还是经验库,都让我们即便独自一人,面对陌生的新环境,也好似随身携带着庞大的支持体系,虽然无形,却让我们充满自信的光芒,内心也更坚定更有力量!
05
好了,有了充分的准备,也知道如何干了,如果你还不去干,那,就请尽情的自我挫败吧。每天说句“我好笨“,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真的越来越笨了!
“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开始“这样的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