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2、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4、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6、我们心里都埋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问题是,无论我们选中的是怎样一个理想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影。
7、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8、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9、感受被同样感受,就是最好的治疗。
10、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11、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将鲁米这一境界延伸,还可以说: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12、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13、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会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14、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她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15、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16、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17、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18、“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19、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20、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作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21、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22、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23、切记: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请不要从精神上杀死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