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好跑完苏州太湖马拉松,借着下午休养的时间,看了一遍《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印度片催人泪下,但真的很真实,和中国的现实状况类同。
下面我来谈谈整个片子的脉络和片段之中的感悟。
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伊夏的男孩子,因为有拼读和认知障碍,几乎是每门课都是0分,但是画画却充满想象力,被同学嘲笑、讽刺、挖苦,为此被学校劝退,父亲直接送到寄宿学校,离开了家庭,在寄宿学校又遭到所有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变的越来越自卑,几乎快成为一个抑郁的小孩,在这几乎崩溃的时刻,因为美术老师出差所以来了一位美术的代课老师(尼克老师),在经过家访和对于伊夏作业的仔细观察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辅导,最终用让伊夏在全区的画画比赛中得到了冠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找回了自信。伊夏就像是地球上无数的孩子,不被家长,不被老师,不被社会认可,人们总是不停的批评他们的缺点却没人愿意耐心的帮助他们,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我们现实中真的很难会遇到尼克老师,所以作为我们父母,和孩子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我们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告诉她,鼓励她前行,遇到困难不是推卸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面对。
摘要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
伊夏因为伪造请假条,被父亲发现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逼问和动手打孩子,伊夏的眼神中那是充满着恐惧和迷茫,如果伊夏的父亲能知道每一个撒谎背后都是因为恐惧和愿望,那我相信父亲一定会和孩子沟通害怕什么或者是期望什么?
因为学习成绩和课堂纪律的问题,伊夏被劝退,这时候父亲做的就是先抱怨妻子怎么带孩子的,接着联系寄宿学校,并告诉妻子一切都安排好了。作为父亲虽然能力很好,可是孩子一出问题想到的不是探究孩子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而直接想通过转学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外向,希望通过外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自身寻求问题的本质,这里还需要浅谈一下ABC法则:
A:事件本身
B: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C:你的压力值
我们很多时候都想通过改变A来改变C,很少会改变B来改变C。
举例子:孩子考试没考好,你的看法是孩子太笨或者太不用心,你感到很丢人,你不停帮他报辅导班,通过逼他学习,试图改变A,如果改变不了,你的压力会更大(这其实是你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改成:孩子考试没考好,他自己难过,而我要做的就是体会他的难过,跟他一起商讨有效方法,只要有提高我们就互相庆祝,为此找到学习快乐的方法和一起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获得了进步,自己也没有任何压力,还促进亲子关系。双赢思维同样可以用于孩子身上。
尼克老师带着孩子的作业本去伊夏家家访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尼克老师把伊夏的作业反复研究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在于对字母的顺序感有认知困难,因为孩子没办法搞清楚顺序,当老师把情况跟父亲说了之后,父亲直接说:“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可能学不会呢?这分明是孩子懒惰和品行不正”,而尼克老师直接拿着一个带有中文的说明盒子让父亲念时,父亲极力的辩解:“这个中文的字我怎么可能认识呢”,老师用很严厉的口吻说:“是你自己懒,不去努力识字,这么简单怎么还不会呢?”这时候父亲才体会到自己孩子是多么的委屈和难过。在家里当老师发现伊夏的画集后,真是被惊呆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只有突破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创作出来,而这一切在伊夏父亲眼里一毛不值,他认为:“只有像他哥哥一样每一门文化课都第一才有用,以后可以考入一个好学校,以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才能立足。”原本家庭应该是一个港湾,充满着爱,而这里家庭就像一个冰冷的山洞,又黑又冷。
尼克老师回到学校用反向写字,通过镜子原理让大家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方式,并告诉了孩子们爱因斯坦从小有拼读障碍,毕加索从小也是有拼读障碍等等,这些伟大的人物不但最后没有成为大家认为的学渣,反而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画家,因为带给他们认知困难的时候,也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他们敢于突破社会惯性,敢于探索和研究,最后都成为伟大的人物,而这些道理原本应该是由父母来传递给孩子,那本应该是家庭的事。尼克老师继续着耐心的辅导伊夏通过沙盘游戏,通过绘画,通过跳跃台阶的方式慢慢的掌握了拼读,掌握了数学,孩子恢复自信后,竟然可以自己系鞋带了,也终于看到伊夏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最后通过一场绘画比赛,伊夏获得了第一名,让这个几乎抑郁自闭的孩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信,真的很感谢尼克老师,一个敢于突破常规,比父亲更像父亲的老师。
整个片子,伴随着伊夏的慢慢长大,从孩提时代的充满快乐,到上学后每天都在遭受学校的排斥,家庭的暴力,每天几乎都被忽略感受,感受不到家庭的爱,感受不到社会的爱,仅有的优点都被无数的缺点所掩埋。而我们父母更应该像尼克老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帮他一起承受痛苦,一起克服困难,一起寻求解决方法,善于挖掘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感受,让他什么时候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