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二月十九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0,为交“雨水”节气。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加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今年的雨水节气是2月19日,也是传统元宵节。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陆续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自此,大地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习俗
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在这一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雨水时节没有多少农活要做,只不过是油菜要施一点花蕾肥,利用早晚一点时间就可以解决。
这时,年的气氛还没有减退,而且更加红火。过了上九(正月初九)才开始舞起来的龙灯、狮子、采莲船,方兴未艾,正玩得热火朝天。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的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其中,椅子一般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寓意父母长命百岁。罐罐肉则是用砂锅炖了猪蹄、黄豆、海带之类,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表示对辛辛苦苦将自己养育成人的父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婚后很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在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养生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多端,乍暖还寒。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春捂”。初春天气渐暖,人们逐渐去棉穿单。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波动较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揍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此时是茼蒿和菠菜大量上市的时节,茼蒿对解除心情郁闷有良好的效果,菠菜营养丰富,能补益脑神经,有“营养脑黄金”之称。同时不妨多吃一些枣子,大枣是补脾胃的佳品,它能益气生津,主治胃虚食少,气血津液不足,体倦无力等。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养脾要静心,以精神的调摄为主。怎样调摄呢?
第一: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第二: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盈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还要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湿气卜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雨水后,虽然风开始变得温暖,但致病的细菌、病毒会随风传播,因而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