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家里孩子小升初的,一定都理解这个过程中的艰难、焦虑和纠结。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失。也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从教育理念来说,我和孩子妈妈一直都比较认同“放养”,希望让孩子得到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愿意让孩子过早的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小学阶段,更希望孩子能把身体锻炼好,同时培养一些可以陪伴终生的爱好,比如音乐。因此,四年级以前,孩子一直没有报奥数,英语课外班,(当时,也知道所谓坑班,但是要耗费大量周末时间,耽误孩子玩,没有报。)孩子一直坚持游泳、田径训练,除此之外,就是钢琴。相对其他孩子来说,他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做手工、阅读,他很早就开始读小说了(他非常迷金庸),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需要提醒他注意先写完作业,再看书。三年级以后,他基本上读的都是纯文字的书了。而且由于阅读量大(平均一年有40-50本),孩子的语文学习基本不用操心,他的英语和数学在校成绩一直也不错。于是,我们就幻想着孩子是不是凭借着良好的校内表现就有机会被好的中学录取。
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幻想总归是要破灭的。孩子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参加了一次学而思杯考试,除了语文都名落孙山,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重新开始评估现实。我们认识到:第一,好的学校是稀缺资源大家都想进。第二,牛娃有的是,我家娃在班里还行,拿到市场上竞争,成绩上啥也不是。尤其奥数和英语两科差距不小。第三,好的学校都看奥数成绩。
评估完现实情况,我们又开始评估娃的情况,孩子智力中上,在学习方面属于学有余力,也比较努力的。如果,从五年级开始学习奥数,娃有机会搏一下。唯一纠结的是时间安排问题,会占用运动或者钢琴的时间。经过和娃的沟通,他还是希望能有机会上好中学,当时定的目标校是北大附。娃同意放弃一部分运动时间,也答应用一部分休闲的时间学习。他自己要求保留钢琴的时间。虽然,我们了解钢琴不属于中学特长生范围,但我们还是选择支持孩子。一方面,孩子确实有不错的音乐天赋,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把钢琴作为一个陪伴一生的朋友,需要时能缓解一下他的压力。而这个决定也许歪打正着,后面我会分析。
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当时考察了很多补习学校:学而思、巨人等,对学而思印象比较好就定下来了。这是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上补习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去好学校,而每个“好”学校几乎都有自己的“对口机构”,而对口机构除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练习以外,还有一个东西更关键-目标校信息和推荐机会。当然,学而思、优才等培训机构也有向多个优秀学校推荐优秀学生的机会,而这个推荐机会主要来自培训机构的杯赛成绩。我家娃拿到过学而思杯的综合二等奖,因此也得到了一次学而思的推荐。所以,要参加两个甚至更多的培训机构,普通培训机构加上目标校对口培训机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增加机会!给孩子增加机会!给孩子增加机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信息不足是我们的第二个主要错误。娃的目标学校是北大附,对口的培训机构是博雅,可惜我们的信息不足,没有给孩子早点报,等到得到消息(五年级下学期),离活动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了,直接导致孩子准备的时间短了,最终没能入围跟这个有一定关系,如果提前半年知道,准备充分一些,入选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据学校往年活动的时间提前安排孩子的准备时间。至少提前一年。
现在聊聊海淀区的这几所重点校。就是所谓的六小强:
第一,人大附中(RDF) , 算是这几所中最有名气的了。有早培班,早培班的孩子不需要中考,直升高中。最有名的学校大家都想去,但是要注意的是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实力,如果不是真正的牛孩儿,千辛万苦考进去只能带来悲剧的结果(进度快,难度大,压力大)。如果确定是牛孩,那人大附也许适合您的孩子。早培班是面向全市招生的,如果奥数成绩突出,人大附也会密电(MD)通知录取。我的娃不是,pass。
第二,北大附中,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学校了。实行走班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主发展。作业不多,孩子自己的时间多。师资优秀。是我娃心心念念想去的学校。北大附在五年级暑假“活动”,机构推荐参加阅读班选拔。我们那次1000多个孩子选180多个入围面试,我娃排在200开外,遗憾落选。只要入围的孩子入选率比较大。面试,体育测试会筛掉几个孩子。具体细节,可参照每年博雅说明会,大家可以关注参加。
第三,清华附中。清华fu是各个学校中动手最早的。很早就有坑班,每个月都有排名考试,成绩好且稳定的孩子提前签约点招。虽然浪费时间,但它是六个学校中时间排序最早的,如果能提前拿到签约票还是蛮划算的。至少心里能有个底。我们因为时间问题,一直想报,但是一直犹豫没动手,最终也失去了清华fu的机会。
第四,十一学校。也实行走班制。二四班比较有特色(直升本校高中部)。主要看奥数成绩。但普通班中考成绩一般。特别在意成绩的家长要慎重考虑。离得太远没有考虑。虽然走班制很吸引人。
第五,一零一(斑点狗)。临近圆明园,非常美丽的校园,教师负责,水平也高。曾是高干子弟学校,有比较好的资源和传统。有自己的坑班,也是按成绩排名点招录取。也有公办寄宿班录取名额,但是通知太晚了,也有不少条子生,所以,我娃拿到了面试资格但是没有获得录取机会。
第六,首师附(Ssf)。在海淀区六小强里算是非常低调,也比较扎实的。学校历史悠久,大概有百年了。校园不大,但是干净整齐,有自己的青牛创业孵化中心,特长是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招生老师非常认真和仔细,每次和家长接触也非常得体,回答问题很耐心。中考和高考成绩算是很出色的(中考前三,高考前六)。据说老师要求比较严格,学习抓得很紧,作业量不小。和学校的孩子聊过,他们反应作业量不像传说的那么大,老师也比较人性化。适合资质中上比较踏实的孩子,经过多方面评估,我们共同决定让娃去ssf 。
我们有机会被ssf 点招,至今也没搞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只能凭推测。孩子奥数一般,两年的迎春杯三等奖,学而思杯综合二等奖。唯一突出的是三年区三好,市三好。有以下和类似条件孩子的不同点:
第一,师达考试成绩。五年级暑假,得到消息-师达中学招生考试如果成绩优秀,有机会被ssf点招。六年级寒假娃参加了师达的入学考,成绩不错,被师达实验班录取了。也有传闻考试成绩前五十的有机会被ssf 录取的,但没啥凭证。
第二,撕师达的票(我们只能凭推测)。我们胆子大,撕了师达的票。也有跟我家娃条件差不多的孩子收到师达实验班的录取通知后没撕票(交了钱),没有收到ssf录取通知。
第三,市三好,娃在校表现不错,拿到了市三好。我们也在娃拿到市三好以后重新投了ssf一次简历。
第四,孩子连续两年获得了海淀区青少年艺术节钢琴一等奖。ssf特长生中不包含钢琴。但孩子的钢琴获奖说明了孩子的修养和学习能力(钢琴演奏除了苦练也要有相当领悟能力和学习力的)。我们猜想这也给孩子加分了。
下面总结一下做得还好的地方:
第一,支持学校班主任老师工作,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我们娃比较要强,在学校内表现不错,是中队长。我们家长也比较配合老师工作,注意不给老师添麻烦,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工作,比如,帮其他家长复印一些课程材料啥的。发现老师因为班级孩子不听话,有点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私信老师缓解一下老师情绪。除此之外没有做什么特殊的沟通,更没有给老师送礼物。我们更多的是把老师当成是一个需要支持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人,理解她的处境,支持她。班主任老师一直和我们保持了比较融洽的互动关系。加上孩子表现不错,老师对孩子自然就不会忽视。这其实特别重要,因为,一个班40个孩子,老师日常工作量太大,压力也大,很难面面俱到,多为老师着想,其实也是帮助孩子在学校获得更好的环境。
第二,习惯。我们不太关注孩子的成绩,比较关注孩子的习惯。比如,培养娃的专注,他做任何事情时,哪怕是玩,我们也很少打扰他,尽量让他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阅读习惯,娃从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给他看图画书,后来给他读童话故事。直到六岁某一天,他自己好像突然开了窍,自己开始读了。从此不再需要我们督促。书也成了他最好的同伴。对于成绩,他考一百分或者八十分我们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后来也有调整,得一次100分可以吃一次麦当劳或肯德基),主要是帮助他分析考试成绩有差距的原因。不给孩子太大成绩压力。他也不怕考试,认为不过是练习一下而已。
第三,课外教育条件。孩子除了课内学习,我们还给孩子报了游泳,羽毛球,和钢琴。我们非常注重给孩子找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宁肯不学。不好的老师除了便宜没有任何好处。好老师除了贵一点,没有任何坏处。从孩子成长收益看,从一开始就打下良好基础,不用在以后浪费时间纠正,选好的老师收益是最大的。当然也得根据自己家庭的收入情况。
第四,孩子情绪调节。孩子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有情绪,我们比较注意让他尽量把情绪发泄出来。有时甚至让他在自己屋子里大声骂人,摔东西,或者让他运动,这样孩子不会由于情绪压抑导致身心健康问题。所以,孩子一直能保持相对健康愉快的心态。
总之,小升初是一个系统工作。关键点还是两点:
第一,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只是成绩,而是从长期看,一个有健康人格,优秀品质和能力的孩子。)很多家长,不太注意日常的点滴培养,而是到升学阶段开始着急,甚至为了让孩子有一些校内荣誉,采取非常规手段,这些短期行为从长期看是伤害孩子的。我们的体会是培养价值观优于培养习惯,培养习惯优于关注成绩。
第二,在择校关键点上,提前收集好信息,提前准备,避免因为家长失误耽误孩子。我们在这方面是吃了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