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鼓励别人的时候,期望对方的注意力从目前糟糕的状态中出来。
有时候也这样安慰自己。
但是......明天一定会更好吗?——未必!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提问一个学生:
“为什么今天你在这里?”
“因为今天有课啊......”
“为什么今天有课?”
“因为学校安排的啊”
“为什么你在这个学校?”
“因为我高考没考好”
“为什么你高考没考好?”
“因为我高中基础不牢”
“为什么你高中基础不牢?”
“因为我初中没学好”
“为什么你初中没学好?”
“因为我胎教没做好......”
全班爆笑如雷
今天你为何是这样?
有无数个过去累积形成你此时此刻。
明天是什么?
此时此刻的你,和无数个过去结合起来就能决定下一秒(明天)你的何去何从。
如果你认为“你的过去很糟糕,现在很糟糕”,那么你的明天——更糟糕!
“你的大学不如高中,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对于一个习惯走下坡路的人来说,那么你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吗?”
如果再扩散到“精神分析”相关的理论,那么:
“酒鬼的女儿会爱上酒鬼,如果爱上的不是酒鬼,她会把他变成酒鬼。”
“你曾经被妈妈经常批评,长大了你都会找一个人来经常批评自己。”(只因为“批评”的方式里有你熟悉的味道)
“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8.7万美元。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5.1万美元。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10.2万美元。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真爱’——无论是真的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几率。”(哈佛大学持续76年的著名的“格兰特研究 ”)
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认为:过去的经验形塑现在的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所有自动化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游戏里无CD的技能)都是小时候就已经学会的。
不幸会有不幸的循环,幸福自然也有幸福的传承,就像是命运的轮回一般。
由此来看,明天是否美好,好像完全取决于昨天,更取决于早年的生活经验,现在的我们只不过是“重复小时候的故事”。
只是问题来了,大脑已经定型,过去无法改变,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还能改命吗?还能拥有美好的明天吗?
让我们回顾一下《择天记》:第一个告诉陈长生要去神都才能改命的师傅,多次帮他度过难关的师叔,像是生他养他的父母,帮他改命只是为了“父母”的私利。好比“父母”生育、教养孩子的根本目的却是为自己一样。
引导陈长生识破逆天改命的人是周独夫,看起来好像很多都是陈长生自己悟到的,但隐隐约约中的这个导师给了他一个榜样、一个方向、一种力量,并在最后也帮助他。(有点咨询师的角色)
围绕在陈长生身边的有坚固稳定的师徒情、朋友情、恋人情,在危难时刻可以化险为夷,一路颠簸走下去。但最终是有着同样血液的“母亲”耗费自己的元神给了陈长生继续维持的生命。从小被母亲抛弃的陈长生,最终找回母爱,修复亲子关系之后获得重生,非常有象征意义。
最最讽刺的是陈长生其实并非圣后的儿子,只是他师傅和师叔借用圣后儿子的血液养成的报仇工具而已,无父无母,连弃婴都不如。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原本都不应该有明天,从小就过着“老年人”的生活,珍惜每一天,终于获得了生命的延续。
陈长生虽然儿时被“抛弃”,但有一个悉心养育自己的师傅,有一个关爱的师兄,还有珍贵的爱情、意外却温柔的亲情、并肩的友情。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来滋养着他,才有他后面逆天改命的力量。幸福的种子早已经种下,以此抗争着原本“过不了二十岁”的命运,他温和、沉稳、善良、聪慧、认真、努力、不屈、真诚......被剧中唐三十六认为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男人,有着如此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远远超越了“不是东西”、“被抛弃”的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陈长生从来都没有改命成功,只不过是顺延他童年幸福的循环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