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他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他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且远近闻名。 吕僧珍家住在城北,家里并不宽敞,平时再加上不少人在这里出入,就显得更小了。于是有人劝他再买套更宽敞的房屋。他说:“已经够用了,不用再扩大我的居住面积了。” 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有一个人物地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套房屋。 有人问:“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 “一千一百两”。 “怎么这么贵?” 那人笑着说:“一百两是用来买房屋的,那一千两是用来买邻居的。”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是否可以解释呢?
西方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用一个名词来定义这种现象——“消费者剩余”。即,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存在差值,这个差值就是消费者剩余。
商品的定价有三种模型。
一种是成本模型。生产一个商品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在其上加上20%、30%等,这个所加的部分与同类商品之间有一个刚性的比对。
二是技术型定价。一种新的技术为你带来了议价的能力。比如苹果手机依赖触屏技术,其价格就可以与爱立信、诺基亚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三是认知定价。某种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相比,也许没有功能或性能上的差异,但你就是愿意为其支付更多的钱。比如就是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乔布斯、扎克伯格相邻的房子,做他们的邻居。你愿意为这个概念的本身来支付更多的成本。比如我就喜欢在京东上购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