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行走中的脑子——一张通票游北欧》游记的一篇,欢迎阅读本文集下的其他文章)
越是旅行接近尾声,我越是懊恼,曾经走过的那么多旅程,如果每次都如此次这般,带着沉甸甸的文字回来,那我现在也能像海明威一样出一本《傻子游欧洲》了。记得第一次出国,是高考之后的美国夏令营,临行前我妈塞给我一个厚厚的本子,希望我能把所见所闻记下来。于是,我在之后两周的日子里,每天迷路无数次勉强找到寄宿家庭之后,强撑着精神写下些“今天寄宿家庭居然做了锅米饭”,或者“美国的小孩子衣服脱了到处乱扔”之类的七零八碎。后来一段时间迷上了手账,去德国的时候,内容没记下来多少,票根倒是贴了一本子,现在大半也都掉色了。再后来,记录的工具就只剩下了手机,拍风景、拍食物、拍文字、拍自己那张大脸。不过说实话,若不是此次是独自行动,而且乘坐交通工具甚多,恐怕也难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思考和重构。所以当我站在游轮的栏杆旁看着夕阳,满脑子是呼之欲出的想法和文字时,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航海的人会写日记,海上的时光太孤独无聊,所以人们拿它来做哲学思考。
然而并非文艺矫情的旅行才叫旅行,有人喜欢美食,四处寻访舌尖上的这这那那,酒足饭饱顺便拜访一下产出这些珍馐的圣地;有人喜欢购物,扎进购物村凑够了七折八折,顺利办完了退税,拖着大包小包漫步下这繁华的都市;有人喜欢听故事,找个幽默帅气的导游,一路听着,偶尔还能把玩一下故事里出现的大小物件;我才疏学浅,不识得路德维希和亚历山大们,所以对博物馆退避三舍,我也不怎么附庸风雅,对西贝柳斯门德尔松不无敬意,但也未得去该人家里做客。这些无一不是旅行,无一不予灵感,更没什么高低贵贱。
就算对于一个特定个人来说,旅行也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我去德国,同行的是一个工科妹子,于是我们在充满工业气息的德意志博物馆徘徊了一下午;我去捷克,跟着一个热爱文学的妹子,一同去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的圣地朝拜;我去荷兰,是自己一个人,早早回到青旅,愣是没敢往红灯区走一步;我带男朋友去西班牙和意大利看他最爱球队的主场,一路听他一本正经地装逼;今年冬天,如果一切顺利,可以带着爹妈玩玩法国和德国,希望这次装逼的就是我了。我真心羡慕那些有着一生之爱,走遍世界只因其往的主题旅行者,有着唐僧取经一般的执着和热情。但有时我也得原谅自己一生散漫,没什么中心思想,但是至少每次旅途,我都已经尽力,走到腿酸,看到眼晕。
所以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你问我身体有没有被净化,也许吧,北欧的空气的确很清新,但是我很快就要回到幽闭小屋重新吸满灰尘;你问我心灵有没有被净化,没有,恐怕还越来越污浊了。在我看来,旅行跟所有其他的经历一样,都是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电影和书籍中告诉你海上的夕阳巨美,我会说海上的狂风巨凶,但是人都擅长放大自己的一瞬间感受,这些都不是全部,你可能会觉得船上的餐厅巨好吃,或者船舱的摇摆巨晕。去经历,永远不是一种生命被浪费的方式。
不,我并不是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旅途太漂泊,信息量太大,每天受到的新鲜感刺激太强烈,人容易聒噪、不淡定。如果把旅行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后续阶段。我觉得准备阶段最美好,每天平静,却又充满期待。如果你问我远不远一年365天都在路上,我不愿意,但是如果我可以选择,我愿意每50天,用10天计划,用10天经历,然后用三倍旅行的时间来沉淀。
旅行绝非生活之必须,靠新鲜感来刺激的人生绝非常态。旅行本身可能就没什么意义,谁让人生本来就没什么意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