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谁
影响心理的因素很多,客体关系是其中之一,人在成长中,与父母、师友、同学的关系都在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成人的依恋模式研究结果有这样几种结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任务中给予伙伴更大的支持,面对压力体验到较少的失落感,当需要时更倾向于寻找他人的帮助,在冲突中更容易寻求解决方法,不太容易落入抑郁状态,有良好的自尊。
决定着良好客体关系的有二个重要阶段:
1.婴幼儿期,亲密关系一生打底。婴儿期建立的依恋模式会在成人后的恋爱关系中体现出来,拥有过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在成年之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都将比较稳定。家庭里父母的疼爱、亲戚的照顾,都让TA在成人后能够拥有健康的人格。
同时这种人格的建立方式特别重要,所以幼儿期的教育也会影响深远,童书、绘本、故事,大自然、音乐、体育、绘画都应该成为滋养儿童成长的重要力量。
2.求学期,良好关系一生受益。成长中稳定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健康很有价值。教师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的课题,师生关系关系、同学关系处理好了,会变成积极稳定的安全性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修复消极依恋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退缩、多疑、矛盾)反之,则可能给孩子造成再次伤害。
3.好老师,好的人生。好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关系资源,如果教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心理问题没有修复,或者没有被发现带到了工作中,就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惑,也会给学生或同事、领导增加麻烦,更不要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二|修复自我,职业出彩
如果老师自己不够健康,必定会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障碍,积极主动寻求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可做以下尝试。
1.自我修复,重建信心。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关系资源、修复和提升自己。最重要的关系资源通常来自家人,这些资源的重温和思考有利于自我理解与重建,有需要,还可以在现实中寻找可能的新的资源,获得关心、理解和支持。
2.主动作为,建立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寻找朋友或家人的支持和帮助。让家人和朋友表达对你的认识和看法,说出你的变化和进步,特别是重要的家人如父母曾经对自己的不良评价改变了,给的是积极肯定的评价,你会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或许可以冰释当年淤积于心的不良感受。
3.专业支持,寻求帮助。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了解自己,扬长避短。要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这方面获得认可,得到肯定;同时承认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自我。
附:我的老师系列
1.遇见您,有幸不写作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却在依稀往梦中特别想念我的第一个老师。
小时候,我像个假小子,每天和伙伴们疯个不停,幼儿园去了三五天,就死活不去了,妈妈问及原因,我怯怯地说,把同学的小刀弄丢了。从西安回来的爸爸买了两个小刀,我先挑一个,然后把另一个赔给了同学,然后就再也不上幼儿园去了。
该上一年级了,我的玩心丝毫没有回归,妈妈好说歹说,我就是不去,我还清楚记得妈妈拉我上学的情景。我被妈妈拽着,我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倔强地拖着身子不往前走,并且边哭边叫:爷爷为什么不上,奶奶为什么不上,为什么家里就我一个人要上学……我尖声的嘶叫引来了周围人的关注,当然,小城很小,来来往往的人并不陌生,有人打趣地说:我们也去上学,不过我们上学的地方没你们学校好玩,你那里有好多小孩同你一起玩……在众人的劝说下,在妈妈的强制下,一条不到五百米的小巷子用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妈妈把我交给老师就走了。我傻傻地坐在教室里,看老师,看同学,全然不记得我的第一节课的情景了,我有一种入地狱的感觉,所有的随意似乎将告别,所有有趣将远离,大概是课间操时,姥姥来给我送吃的,我清楚地记得是两块烤的黄黄的馍片,我见到姥姥,接过馍片牵着姥姥的手就想离开教室,老师走过来,姥姥和颜悦色地对老师说:别叫我孩子写作业,我们不是来上学的,是来先看看。好像买东西的要先拿起来翻来覆去体验和观察。今天想起这句话依然觉得姥姥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两个女人用默契维护了我的自尊,她们真切地明白我的恐惧来自哪里。我仰视着老师的脸,老师坚定地点头答应,牵着我的手送姥姥离开教室,因为上课的钟声已经响起了。我小小的心里如释重负,就这样呆在教室里完成了我的第一天上课经历。
第二天,妈妈依然拉着我,拖着我,拽着我,在我的哭诉中把我带到学校,然后逃也似的匆忙离开,因为她可能又要迟到了。姥姥依然天天来送烤的干干的、黄黄的、脆脆的馍片,如果上课她会轻轻推开门,示意老师接住,我见到姥姥,往往离开座位冲向门口,牵着姥姥的手准备离开,这时姥姥不忘叮咛老师:我孩子不是来上学的,可不写作业!我看着老师点点头才将信将疑地松开姥姥的手,被老师暖暖的大手牵着和姥姥挥手。
我不记得什么时间我上学的路上不再嚎叫了,不记得什么时间开始见姥姥不追着离开学校了。
三年级之前我好像没有写作业的记忆!那个包容我,竟然给我那样特权的老师,我记得她的名字---段秋玲。我忘记了她的容貌,只记得她是个干练、温和的女人。
很害怕我的孩子像我一样,但是,我没有妈妈的时间,他也没有我的倔强。每天早上总是风驰电掣地骑车子到幼儿园的门口,这时,看门的人赶紧从后座上接过我的儿子,我掉转车头急速奔向单位。今天想来,我的身后不知有没有儿子那双怯怯的眼睛,不知有没有我当年的恐惧与无奈。只记得有一次半夜他睡梦中说:我会背,老师。我叫醒了他。孩子哭着说:妈妈,明天老师叫我背单词我还不会呢,并且坚持要我拿出他的英语书自己来看。那时已是半夜,当时他不过五岁!
段老师,你怎么那么大胆,竟然可以让一个学生那么长时间不写作业!你答应姥姥时怎么那么坚定!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评价当年我的所作所为,我一定会被看作是个标准的问题孩子:不想上学,不写作业。亲爱的段老师,如果没有你当年的包容,今天的我不知会怎样。我还会像现在这样爱写摘抄、爱读书、爱写作并且能写出漂亮的字吗?
更加遗憾的是,我虽然是你的学生,我虽然享受过你给予的特权,但是作为老师,我却不敢让学生不写作业一天又一天。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老师只会好言相劝,接着威逼利诱,接着告诉班主任,接着通知家长了。今天再也没有一个老师会容忍学生不写作业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常常想到,我真幸运,遇到你,在那个充满嬉戏和欢乐的童年,你没有用写作业给我套上枷锁。
是的,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对于长长的人生之路,与其仓皇的起步不如从容地准备好再前行,那样的历程更自在。
2 坐在最后一排
豆蔻年华是最美的年龄,我却以另一种方式消耗掉自己。
为了中招考试有个好成绩,妈妈决定把我转到了一个小城,据说,那里分数线比我所在的城市低些。学校的老师对我依依不舍,因为我是个不错的学生,他们培养了将近三年,我也很努力,当然我也舍不得这里的伙伴们,几年的友谊就此分手,令人留恋万千。
为了前途,我离开了妈妈和我的伙伴来到小城的重点中学,我的中途转学引来新班主任的不满,他不想接受一个不知道底细的学生,碍于校长的面子,他勉强把我放在最后一排的墙角,那是一个好位置,是班里几大门派几大高手的聚集地,上课云山雾罩侃侃而谈,不捣乱是给老师最大的面子,不惹事生非是给班主任最安逸的生活。但,我不想这样……
但是,我听不成课,后面的环境适宜聊天,适宜睡觉,适宜吃东西,适宜做小动作,就是不适宜听课,更糟糕的是本来一直坐在前面的我意识到一个新情况----我近视了,后面根本看不见!有的课我可以忍受嘈杂,打起精神来听,但是最糟糕的是几何课,我原学校的进度远远滞后,几何本来就是我所有学科中最不理想的科目,我立体概念远远没有我的文学语言细胞浓。可想而知,几何课在听天书,其他的课也慢慢听不进去了,因为周围的好朋友一直想和我遥相呼应,最终他们连线成功,我举旗投降,弃明投暗。将近一年的时间,我的座位就在最后一桌,将近一年,我的班主任老师没有给过我一次亲切的谈话,尽管他是一个严肃的数学老师,但我想能说出冷言冷语讥讽嘲笑话的人也一定有充足的口语表达出必要的关心,但是他没有。
我从一个当年的好学生变成被老师忘却的学生,教室里七八十人,我扑捉不到老师的目光。我渴望老师的注视,但是不管我再努力也是枉然。我的成绩在年前的期末考试中正好考到中间名次,班主任没有理由退掉我,但依然冷言冷语,依然把我放在被老师遗忘的角落。那时候远离父母,远离老师的温情,只有后面那些在老师眼里的“四不像”“混蛋”“捣鸡毛”的同学给予我关怀,他们可能不务正业,可能桀骜不驯,可能玩世不恭,但他们很善良。
中招考试的成绩可想而知,接下来的一年,我依然没有走出差生给我造成的知识断层和心理干扰,在我最好的年龄,父母的一次错误决定影响了我的一生,一个冷酷的老师毁掉了我的一生。
现在,我也当了老师,每当我想起这段痛苦的经历,我就对后面的学生多了一份亲切的关怀,如果有机会,我设法用后面的黑板,让他们也享受到前排的待遇,享受到老师温情目光的关注,享受到同学平视的待遇,让他们或许能看得更真切,听得更仔细。在他们犯错误准备雷霆万钧相对时,先平心静气对自己和他们莞尔一笑,用另一种说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找些机会表扬一下他们,或许是阳光灿烂的笑脸,或许是干净的衣服,或许是作业中的一个美丽的措辞,让他们有短暂的兴奋和激动,尽管这个阶段学习上他们可能已经一无是处或不可救药,但我也要用我的努力,让他们记得自己曾经得到过老师的真诚。若干年后,他们不定在那个领域会有出色的表现。
给予我这么特殊待遇的老师我还记得他的名字,他姓高,实在长得太矮了。
好学生每个老师都爱见,爱教,不好的学生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如何对待,我常常提醒自己别像高老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毁了我一生的自信和勇气。
还是想想孔子吧,那个真正的老师,他所提倡的名言: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又想起来洛阳师专原校长叶鹏先生说的一句话:教师的叮咛是远航的风,只有充满爱心的教育才能打动心灵。
3.用青春点燃激情 用学识探识浩渺
高一的历史老师姓纪,刚刚大学毕业,文绉绉的,白皙清瘦的面庞,不高的个子,加上大不了我们几岁的年龄,使得我们很难望而生畏,他没有师道尊严的庄重面孔,没有上课中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所以学生不害怕他,也都愿意接近他。
当时我们住校,学校的开水是定时供给,有时稍微误了良辰就无水可喝。我有一位姓郭的好朋友,她的哥哥和纪老师是同学,便常常借口喝水去他的住室。当然这位最没有架子,最不像老师的小老师的宿舍里常常围满了男男女女美其名曰来讨水的学生,不知道在谈些什么,总之,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的多。
上课时,学生偶尔会闹些笑话,我们不敢大笑,而他却早已忍俊不禁吃吃笑了起来,此时教室里一片轰然,大家的视线由犯错误的同学身上早已转移到纪老师的笑脸上。
我们都喜欢年轻的纪老师,在青春的碰撞中他点燃了我们的梦想。好像也没有谆谆善诱,也没有出神入化、激扬非凡的授课艺术,我们都喜欢上了枯燥的历史。
后来分科后,他便不教我们,照毕业相时,同学们却纷纷找他合影,络绎不绝,“生意”兴隆;他也笑容可掬,一一答应,我们女生终于等不及了,拉他过来,于是,相机定格了那个美丽的瞬间。妈妈看后连说不妥,怎么不妥?我看看照片:一群女孩簇拥着他,他羞赧地笑着,前面是大块的油菜花,泼泼飒飒,恣意张扬着春的激情;后面是灿烂的桃花,尽情释放着缤纷的芳华。身边的女孩十八九岁,粉面桃花的脸上写满快活。妈妈,您是否觉得我们对老师太没有敬畏之心了吧?谁让他不过大我们几岁又长着一张娃娃脸,不过仔细看,他比我们还是少了些懵懂,多了些沉稳。
我会长久记住他---纪占生老师,现在任教灵一高,他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年轻。听妹妹说,他依然干练、利索、清瘦、爱穿运动衣,冬天爱搭一条长围巾,使人想起风华正茂的五四青年。
分班后教历史的是邵项书老师。他很严肃、正统、不苟言笑,我们不怕他但都很尊敬他。他以一种俯瞰的方式领我们走进历史,把庞杂的年代用糖葫芦式串起来,他主张历史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跟他学历史,觉得历史简单了,也生动了。当时为了节约用电,学校不到晚自习预备铃响是不放电的,我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在黑灯瞎火的教室里提问历史年代和事件,如果遇到分歧或争执,就点亮蜡烛翻书来看,当然,我记的一般最准,那时我颇为得意。后来我想因为领悟了邵老师的通俗学法,是否也激发了我的历史潜能,使得在上语文课时对于历史我往往信手拈来,妙语连珠。
邵老师讲的历史人物中,印象最深的是拿破仑,他说:拿破仑有花岗岩般的性格。我常以此激励自己和别人再添斗志。
但遗憾的是父母为我选择了中文系,后来我对中国的三个时期很有兴趣:战国春秋、魏晋南北朝、五四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与思想交流最多,碰撞最强烈,思想最开放的阶段。尤其是竹林七贤的作品,我常想:那是怎样的乱世,出现了那么多叛逆的思潮;那是怎样一种逃避,宁愿用牺牲一切去换取精神乃至人格的自由!邵老师没告诉我,我在先贤的诗歌中嗅着、悟着。
4.我们许他坐着讲课
教地理的是返聘的赵志彪老师,这是一个亲切、随和、从没吵过学生,但学生从不忍心惹他生气的老头。由于关节炎,他往往每年好长时间要穿着厚厚的棉裤,当他蹒跚走向教室时,同学们会自动在讲桌旁放张凳子,这样,他是唯一一个享受这样待遇的老师。
他教地理只能用一个字---绝!他不看书却能画出要讲的任意一个地方的地图,我们常常和书中比对,希望找到些破绽,遗憾的是就连一些凸起或凹陷他也画的清楚,有这样的功夫我们只有佩服到五体投地的份了。指着图,他给我们讲当地的气候、矿产、农业、经济、交通等,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竟不糊涂,丝毫不差,因此跟着他的图示,我们走遍了世界也了解了世界,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放大了,世界也装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还自制了中国的地形图、世界轮廓图的教具丰富了我们的空间概念。我们后来都爱画图,进而都会说图,他用一根根粉笔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我们通过一张张图洞悉了天下。
后来我大学的一个暑假,约上同学到他家看他,老人特别高兴,只是腿部更加不灵便。我们吃着老人家人准备的丰盛饭菜,和老师说着上学时的话题。现在,他慈祥的笑容依然让我难以忘怀。
我常想,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可能不仅仅是调皮!当年的我们面对清贫的生活,一心听老师的话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了理想我们吃再大的苦也甘之如饴。我们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也可能我们单薄的学识不能使学生折服,或许是我们单调的教课方式还不能让学生动心?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完善自我、要超越浅俗。
他从没吵过我们,更没骂过我们,丝毫没有伤害过我们,但我们都努力为他争气,常常因他动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