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运河畔》
作者:罗兰
类型:自传体散文
《蓟运河畔》是台湾作家罗兰(原名靳佩芬)的自传体《岁月沉沙》的第一部。全书以散文的形式回忆作者幼年时期的生活。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半部,讲的是幼年作者生活在老家河北某县家族里的童年生活。作者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声望的家族,经高祖父一代筚路蓝缕,奠定家业。到祖父一代时已经在当地家大业大,直到几十年后离乡多年的作者回乡去仍然可以听到当地人关于当年蓟运河畔那栋宅子的感叹。
罗兰生于老宅,在大宅子里度过了大半个童年。从她回忆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一个封建旧式家庭森严的孝悌礼节,乡里乡亲里流传的“男不见女,女不见男”虽然略微夸张,却也可以对他们家族的礼节规矩有所了解。
同时作为一个写出许多鼓舞人心的小语的作者,罗兰的童年生活也有她独特的魅力。即使除了小叔以外少有长辈和她玩耍,她也可以独自一人迈着小小的步子,爬过高高的门槛,到家里的花园空地上自得其乐。园子里的花草飞蝶连带着小小虫子,都是她童年的乐趣和秘密所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禁感叹,那时贴近自然的生活让作者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虫鸟花草,现在的人们似乎就没有这种如此贴近大自然的机会了呢!
短短的阅读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的祖父购置的“皇帝的家当”。时值英法联军侵华,皇宫里的东西被破坏抢夺,这是我们从历史书中学到的内容。然而还有一些他们无法带走的东西被遗留下来,由小商小贩挑着沿着当年的铁路卖到了各地。
他们不懂那些物品的价值,被作者的祖父购置了许多箱。然而祖父也并没有把玩古物的雅兴,只是爱好排场的个性使然罢了。于是这些东西就被搁置在祖母的屋里,有些小玩意儿被祖母并不当回事儿地拿来哄幼年的作者玩儿了,唐寅王羲之这些大家也被作者当作隔壁村的书生拿来了解。这些书籍文物最终的去处是在66年的十年期间,被罗兰的婶子担惊受怕地一捆一捆地烧掉了。罗兰父亲那里的瓷器被他无奈地拿来当作垃圾桶,放在门口任凭风吹日晒雨淋,这让现在的我们读来颇为可惜,但是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又能怪谁呢?
后来罗兰跟随父母到父亲工作的另一个村子生活,在那里见证了父亲工作的制盐厂的起步和发展。投身实业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事情,而且罗兰所经历的制盐厂在当时也是很成功的实业,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厂长们作为成功的实业家不仅体现在对于行业的推动和影响上,更在于他们所致力于的整个工厂的建设上。员工们的工资福利以及家属的福利制度,包括医院、子弟教育等福利放在今日也是十分先进的。作者娓娓道来,我仿佛也跟着一起经历了那个可以改变社会的时代。
因为全书描写的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事情,所以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不是很强,却也因此可以拿现在的生活和作者当年做个对比,感慨时光匆匆。
后来被其他事情耽搁,这本书只读了一半。即便如此,还是可以瞥见作者一家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这也许正是阅读所需要得到的。
版权声明:
Dove不是德芙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通过简信联系作者本人获得授权。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