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席不正,不坐。
译意:
铺在地面上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明·张居正:“席是坐席。古人皆席地而坐。观其一坐之不苟,而其出入起居之无不正可知矣。”
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桌椅,沿袭席地而坐的习俗。在各种古装剧里我们就常常可以看到,一般的宴饮、聚会,主客都是坐在用蒲苇、蒯草、竹条编制的席子上。各种材质的质量不同,有时候并不能摆得方方正正,不仅会卷边,人有动作时席子也会随之移动。
为了能铺得端正,避免卷起,如同镇纸一样,也经常会在席子四角用席镇压住,席镇多为人形、动物的形状。有需求就有各种应和,各朝各代讲究的人家用的席镇也自然有多种材质多种造型,虽说要实用也要风雅韵致,充分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
孔子弟子就记载到,如果这席子放得不够端正,孔子就不会入坐。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细节上的追求,对于每件事的较真态度,他的礼仪姿态是刻在骨子里的,时时处处都严格按礼制来高要求自己。
真正能把细节处做得至臻之人,可想而知他自身的礼仪行为是怎样的典范。不过我第一反应就是幸亏生活在自由散漫的现代,不然这样席不正就不坐,肉不方就不食,可能就没有位置可做没有饭菜可食了。看到阅兵场景的那种整齐划一,为之震撼的同时,有几人会有向之看齐的那种念头?越是简单的动作却是艰难,一般的工夫很难达到的程度。
放在前后句这样的语境中这样解释很合理,放在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背景下,也可能有另一种解释:不是自己的位置不去坐。正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不去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贪不攀,守好自己的本心,也就是守住了自己的正念。
“正”之一字,看似简单方正,不偏不倚,四平八稳,真正写好用好还是不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