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生活家
即使成了家,也不能放弃独处的权利

即使成了家,也不能放弃独处的权利

作者: 幸福的小睿firstray | 来源:发表于2016-10-25 11:13 被阅读102次

    因为经济原因,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家住的是老式小区里房租较便宜的沿街店铺。那条街上有大约20户店铺,每户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大多数人用一楼做点小本生意,二楼自住。也有几户像我家一样是完全自住。一楼做厨房、客厅,二楼做卧室、卫生间。


    住在这的都是老邻居,认识最久的快20年了,最短的也有7、8年。因此,这里没什么商业味,反而充满了浓浓的大院生活气息。

    每天早上,只要拉起卷闸门,大家的“家门”就相当于是完全敞开着的,邻居之间互相串门变成了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各家的主妇闲着没事干就聚在一处聊家长里短;要炒菜才发现忘了买葱,就走两三步到隔壁家借几根;这家大人忙着干活孩子没人带,就会有位吃过饭的邻居自然地抱起孩子在街上溜达;那家大人临时要出去办事,就会有邻居招呼着让孩子在自家吃饭;偶尔哪家夫妻吵架大打出手,邻居们全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劝架;到了晚上,在街边摆上桌椅,招呼一下,就立刻凑成一个牌局……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很热闹、很富有人情味,是不是?

    但是身处其中的我却觉得厌烦。

    大门时时敞开,也就是说我家一半的生活是真实地暴露在邻居和路人眼中的。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里,随时都有路过的人朝盒子里看,你是什么感觉?我又生性喜静,总是躲在二楼,看书、写日记、发呆,做什么都好,只要自己一个人呆着。记得爷爷生前曾来我家住过一段时间,对我总是呆在楼上特别不满,说我“又不是刚过门的媳妇”。

    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我内心特别渴望能有完全独立的生活空间。直到结婚后和老公同住在一室一厅的小公寓里,才觉得拥有了自在舒服的生活。

    现代都市生活总被批判为“冷漠”,在房子里住了几年连对门的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可适度的“冷漠”其实是对自己和对人际关系的宽容。如果不同代际存在思维鸿沟无法沟通,又何必痛苦地将彼此捆绑在一个空间里?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就会更加迫切地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独处空间,无论这个空间是大还是小。小家庭模式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摆脱了与长辈同住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形式。

    可是,即使是二人或三人的小家庭模式,也面临着缺乏独处空间的问题。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有个回答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

    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根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状态。组成家庭后,个人空间不断被家庭空间吞噬,几近于无。而这是我绝对不能容忍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结婚才2年,但已不似恋爱和新婚时那般甜蜜腻歪。激情慢慢褪去,生活渐渐归于平淡,日复一日重复着柴米油盐。我察觉到我们的亲密关系开始显露出疲惫、厌倦的迹象。

    除了上班时间,我们都几乎待在一起。而这样的陪伴质量并不高,无非是说些生活中的琐碎事。偶尔,老公周末会加班,我就拥有了独自呆在家里度过一天的时间,这个时候,往往觉得无比地舒服,而且坐在电脑前写文章常会文思泉涌。

    我这才发现,原来,我们严重缺乏各自的独处空间。独处对我来说,是思考、创作的时间,也是是修复自己能量的时间,绝对不能少。而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空间,反而能对亲密关系有促进作用,也能用独处的时间提升自己,让对方眼中的自己更有魅力。

    于是,我开始刻意地在晚上留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坐在桌旁看书、画画或者写文章,他则坐在另一边的蒲团上打坐。我们共享一个大空间,却又在其中拥有自己的小空间。虽然没有言语上的交流,却知道对方在那里,心就会很安定。时间同样是静静地在流淌,但我们却做了令自己得到成长的事情,而不再被微博、朋友圈里的消息所充斥。

    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在住宅设计里提出一个“居心地”的概念。所谓居心地,就是一个供你发呆和沉溺于自我世界的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在家中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居心地,再找一段时间,让心暂时地安定下来。

    我想,即使有了孩子,也要为他开辟出一块“居心地”,全家人约定着在某一段时间独享各自的空间、做些也许无用却令自己舒服的事情,才不至于被纷乱的生活剥夺去了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即使成了家,也不能放弃独处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dr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