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省
北方打谷场的记忆

北方打谷场的记忆

作者: 北维35 | 来源:发表于2016-07-26 10:47 被阅读0次

    场(念长,去声)是河南话当中打谷场的意思,语言大师侯宝林说河南方言最为简练,此话不假,仅仅是外地的三分之一就表达出足够多的含义。场作为生产资料的用途已经消失多年了,周围知道场的人至少也是个八零后,九零后就很少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我在这里基本上是回忆。

          糙场。场分为永久性的场和临时制作的场,更早的时候也就是小麦产量还在500斤以下的时候,人们会在村庄边沿保留许多永久性的打谷场,收获季节打场晒粮,闲时储存秸秆杂物。大部分庄稼汉会在收麦季节的开始时候临时制作打谷场也就是糙场。说起来三夏期间没有清闲的活儿,糙场首先要将麦田边沿邻路位置选择几十平方到百十平方的地方,人工拔出麦子,然后将泥土粑平,石磙碾实,期间还要撒上几遍水,然后再反复几遍,最后本来疏松的耕地变得平滑坚实适合碾场用途。这种活儿,每年都在做,有时也能派上大用途。1945年3月20日,四架美国飞机出现在河南新乡市获嘉县郭提车站上空,对日寇的一列军用列车俯冲扫射。一架飞机不幸中弹起火,飞行员被迫跳伞降落在获嘉县刘固堤村西。为了从日本占领区救出美国飞行员,1945年4月23日晚8时,新乡的百十名青壮年农民,用牲口拉着80套石磙来到麦田,只用了大半夜功夫,就碾出了一个占地100亩的飞机场,然后接人的飞机就在午夜时分降落在麦田机场救走了落难的飞行员,能够迅速地造出适合飞机跑道可以说几千年的糙场经验功不可没。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延安机场的修建过程中,也是农民用糙场的经验修筑了土飞机场。

         碾场。几千年来我们的农耕地区就存在打谷场,而且是必须有,我们可以没有亭台楼阁,但是不能没有打谷场,它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村落比较重要的部位。在小时候我们村是个大村,一共分了九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打谷场。那时候不像现在,农村没有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打谷场对农民来说就是农忙时节在那里干活,农闲时节就是大家娱乐玩耍的地方。每逢麦收,就在全村热热闹闹的噪声里,我们能够干活的每人一把镰刀,开始了夏收的忙碌。没有收割机,麦收时节学校都会放假,各家的孩子都去麦田帮忙。常常是天没亮顶着满天的星星出门,饭带到地头去吃。说是饭,其实是非常简单,有玉米面和着小麦面粉做的饼子,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会有几个煮熟的咸鸭蛋,但是不管带上什么都不会剩,吃起来都是非常香甜可口。还有各式容器装的凉开水,有塑料壶、瓦罐。塑料壶都是标称10L的白色标准壶,喝起来有股悠悠的塑料味,那时候没有什么健康观念,很喜欢喝这种味道的水,不过喝水时候不要着急,要掌握好节奏,特别是如果你是个半大孩子而壶里的水还有大半壶的时候,一不小心咕咚一下,壶里的就会冲出壶嘴,呛一口水半天过不来。那时候顶不喜欢喝敞口瓦罐里面的水,那种瓦罐嘴大,直接对着嘴不好下口,要用与瓦罐配套的黑色瓷碗接着喝,非常不方便,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瓦罐的喝法正宗,最具有传统风格。不过最好喝还是甜甜的刚刚从水井里面打出来的新凉水,特别是种完玉米,开始浇地了,水路里面汩汩流动的清水非常诱人,渴了就双手撑地一头扎到水里喝个痛快,真过瘾啊。小孩们体力不行,麦子割不动了,就会坐在地头偷会懒,有时候就会被装车的叫过去帮忙踩车。说起来踩车也是很有趣事情,麦田距离打谷场常常会有一段距离,为了一次更多地装麦子,需要有人在上面整理并且压实。由于自己身板利索,平时爱上树不恐高,踩车也成了我的专利。踩车还是有些讲究的,需要将打成捆的麦子摆放出恰当的结构,才能经得起沿途生产路的颠簸,安全地到达打谷场场里面。不知不觉一捆捆金黄的麦子堆满了架子车,底下的人一声令下说“好了”,自己就哧溜下来,再等下一车。麦子拉完回到打谷场通常就已经很晚了。家里人会在黄昏时分提前回家准备饭食,但我们往往会吃完饭继续回来趴在麦捆上看大人们干活,看着看着睡着了是常有的事。等到回家,已经又是一头顶都是星星了。那时候自己经常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看到的星星和课本上面画出来的不一样,我看到的星星都是一个个的点,而书上面都是带尖角,后来自己在初中三年级熬成了近视眼之后,看见夜空当中的星光不断发生变化,才恍然大悟原来画课本插画的人是近视眼才这么写实地画出长刺的星星。

          晒场。麦收季节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暑热无比,转眼就阴云密布,收起来的麦子首先要囤起来,先用麦糠打底,席子铺衬,然后用长条形的席子呈螺旋型上升卷出桶状,能临时存放麦子,上面会用麦秸覆盖。过了雨天,场里面的水干了就可以抓紧时间晾晒。烈日炎炎的时刻正是最好的晒场时机,拿起木质的铁锹,将摊开的麦子推出一道道密集的沟壑,好让炙热的空气带走麦粒当中的湿气,这种工作也倒是适合顽皮的孩子,光着脚丫不断地跑来跑去。到了公历10月,秋季里的打谷场不似夏收那般赶忙,姑娘媳妇们将整颗收来的芝麻竖立码放在一起,等待阳光与秋风把细细的芝麻籽从坚硬的果荚当中赶出来,然后从地面上集中收获。因为那时候家家的房子都是带坡度的瓦房,不似现在可以盖平房顶。只有在打谷场才会有光洁的地面,所以但凡需要收获农作物都要在打谷场。再后来种了棉花,就会在一条条晒单上,铺上云朵似的棉花,大妈和大婶们坐在晒单旁将有瑕疵的棉花挑出,最后又白又大的棉花打包送往供销社。这样一年的农作就接近尾声了。

         农闲时节的乐园。到新一茬的麦子种上之后,打谷场又成了活动场。村子里放电影、演戏基本上都在这里,孩子们的自行车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学会的。男孩子们推铁环、打陀螺、弹玻璃球、斗鸡…女孩子们踢毽子、钻跳绳……因为只有这里才有平整而又宽阔的地面。村内街上不是太窄,就是坑坑洼洼打不开场子。渐渐地村内的街道变平了,打谷场也早已分给各家改建为农家小院或者复耕。打谷场上的几多往事却越发地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方打谷场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en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