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博采众长
为何现在幸福感越来越缺失?

为何现在幸福感越来越缺失?

作者: 联动书匠 | 来源:发表于2016-11-14 14:48 被阅读13次

    文/杨澜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曾对我说:“我们的学生毕业六七年后回到学校,个个意气风发,臂膀里挽着美人;毕业十几年后回来,疲惫、沉默,不少人在打离婚官司;毕业二十年后,他们不怎么回校园了,孩子跟着前妻在其他地方长大。我们教成功学很在行,却没有教幸福学。”

    无独有偶,在2008年,我采访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福斯特教授时,她对我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有着想要成功的压力,但是他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很狭隘。我觉得我们有更多的自由去进行探索,所以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在哈佛大学享受这种自由,而不要只是沿着一条标好的路线,一路往前冲。就像我在今年对入学的新生说到的那样:冒点险,去上几门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充分利用哈佛丰富多彩的课程、博物馆、收藏品、图书馆、机会等,来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国际化,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似乎是福斯特的话音刚刚落下,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网易就于2010年推出了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公开课,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与《商业领袖和企业家》《房地产金融学》《编程方法》等热门的课程相比,一门由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讲授的《幸福课》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基于积极心理学框架之上、名为幸福的这门课程,2006年在哈佛大学开设后,很快风靡校园,它的受追捧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

    本-沙哈尔说:“我曾经不快乐了30年。”

    从本科到博士,本-沙哈尔都就读于哈佛大学,在这所全球最优秀的大学里,他的成绩属于优秀中的优秀,同时,他还是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给他带来持久的幸福。

    16岁时,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与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但没过多久,那种快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他开始着迷于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本-沙哈尔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早在2007年,《中国青年报》就开始关注哈佛大学开设的这门《幸福课》,记者董月玲和张开平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少有人关注的问题,并列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资料: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6%。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而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本-沙哈尔博士关于幸福的论述让我与他产生了更大的共鸣。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获得幸福,然而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资讯却非常缺乏。简单地测算一下,如果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学,到读完大学本科,在16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大概学过2万个课时。但是回顾一下,有哪一个小时、有哪一节课是告诉我们该如何获得幸福的吗?

    答案是没有。

    我们如此熟悉的一个概念,却又如此陌生。

    “你幸福吗?”

    “我姓曾。”

    因为央视“你幸福吗?”的调查,“幸福”被不大不小地调侃了一把。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人的、主观的。人与人之间可以比较的不是幸福,而是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力!

    正如本-沙哈尔所说,与其问“你幸福吗?”不如问“怎样才能更幸福?”,因为对前者的回答肯定是因人而异,而对后者的回答有更多规律可循,也有方法可学。


    感谢与你在这里相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赞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现在幸福感越来越缺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ph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