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正常人,但从"学"到"会",我却用了近十年。
在一场讲座上,常常会出现两种特别认真的人:
一种一直抬头,专心听讲,偶尔目光飘向远方,若有所思;
另一种一直低头,奋笔疾书,偶尔放下手中纸笔,等待书写。
放下纸笔和放下心,你会是哪一种呢?
我曾是后一种很多年。很多年里,走了很多弯路,成了一个“勤奋的学渣”。
1 由些害怕滋生的魔鬼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学习上失败的经历悄然酝酿了一种情绪叫“害怕”。
害怕学不会,开始了一听就记。
外语口语翻译有两种级别:交替翻译和同声传译。我成了某些科目连话都不自信能听懂的人。老师是讲解习题过程,听了我就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走手不走心地记下来。
害怕学不会,于是听后交流少。
课上未曾听明白,课下作业做不了又想着通过笔记课本自学,但结果可想而知。本可以向别人请教,但听到别人讨论,发现还是完全听不懂。一点听不懂,就连想问都不知从何问起。
害怕学不会,竟然学了就想用。
自行车的学习是靠身体记忆,学会以后就算多年没用也可以迅速掌握起来。害怕听了记不住,所以边听边开始做,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遗忘的速度。但遇到稍复杂点的情况,就无法应对了。
2 魔鬼在长大
狡猾的魔鬼:因为长期靠“听写”的方式上课,所以记忆力明显提高了,但理解力却不可避免地下降了。一升一降,这种问题并没有那么足够地突出。虽然,理科科目功课已经拉下很多了。但也许后知后觉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
恶性循环:美国恐怖大师斯蒂芬·金:“从古到今,恐怖作品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预言了我们的死亡。”害怕“学不会”的心理,竟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诅咒”,并且“诅咒”成功了。那些科目的功课越拉越多,终于彻底丧失信心了,甚至连生活上都明显受到了影响。
3 正视害怕
我的改变源于工作不到三年时候的一次工作任务。那是领导给三天时间要求学会一种新软件,并且用它制作一份资料。因为软件输出时特有的格式,无法考虑可替代的方式,只有硬着头皮学了。结果,竟然打破了“诅咒”,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理解能力和这方面的自信。
现在知道了我那次意外的结果,那么无论你是有类似的烦恼或者有着预防的想法,我觉得你也许都不用等意外的出现了。身为过来人的我有一些建议可以给你:
△ 学习的重点不是完整的记录。那样只会让它躺在笔记本或者收藏夹里。试问多少次你只用笔记了、电子收藏了就再也看过了。
△ 不能快速学会并不可怕,因此而不会思考分析才最可怕。如果你不改变,除非你遇到的总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否则你永远也学不会。
△ 确保你一定能学会的三个方法:重复、分解和请教。重复自不必说,鹦鹉、乌鸦能跨物种学会人语,靠得就是它。分解,就是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下去,找出你会的和不会的,然后对症下药。同时,整体到局部这种过程,便于你了解它的框架,可以从前后会的部分中提取有效成本,尝试融合贯通。请教,就是问咯。自己一个人怎么都想不明白的时候,就要去问了。也许对方比你理解更深刻,深入浅出地解决了这个困惑。也许你尝试理解的角度对方也没有想过,然后大家可以一起想。“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决的几率会大增的。
△ 你还需要足够的练习。“学习”是“学”和“习”两部分的事情,两者同样重要。首先,将所学提炼成关键词(方便你记忆和准确把握方向);其次,去找找练习的资源,比如一本习题册、一本字帖或是一群小伙伴等;再次,你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坚定地执行着"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改进循环。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种下一颗树的最好时间,第一是是十年前,第二是现在。”不知道你是预防者,还是倒霉者,不过从这句话看,现在都是该做点什么的好时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