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小舍得》里的一段台词把这种焦虑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扰在于,将来我们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们毕业的那些院校。孩子长大后,收入不如我们,职位也没有我们高,这或许是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的事实。”
为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鸡娃”成了众多家庭的选择。
有些父母乐此不疲,有些家长无奈卷入,在内卷的大趋势下,没有人是赢家。
如同一场没有裁判的跑步比赛,有人刚下场就抢跑,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涌入跑道,规则成为一纸空文。
在这场比赛中,遵守规则的人反而会成为受害者,即便默默“躺平”,也会承受“内卷”导致的代价。
有家长称,大女儿因没有报学前班,导致上小学一年级跟不上教学进度,性格变得自卑敏感。这名家长因此得出一个结论:适当的“鸡娃”才是真正爱孩子。
虽早有研究显示,提前学习的即时效应和早期竞争有违儿童发展规律,有损儿童身心健康,不利于儿童长远发展,但“提前上学”对孩子成绩的提升作用是那么及时且快速,让家长难以免俗。
大量的教育培训机构也看准了家长们的焦虑,推出了花样繁多的“启蒙”“AI课”,即便部分课程打着“素质教育”旗号,本质却仍“换汤不换药”,目的只是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课程。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化”始终是久治不愈的顽疾,“幼小衔接”改革步履艰难。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并首次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减缓衔接坡度。
同时,《指导意见》重申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培训,要求相关部门应根据有关线索,对接收学前儿童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随着教育部门对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大,“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或将有所减缓。
说到底,家长和幼儿园、学校的教育理念无法达成共识,如何真正破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仍需要社会各方集体发力,不仅为孩子“减负”,更应为家长“减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