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作者: 两树玉扶疏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00:28 被阅读0次
章台柳

章台是汉时长安的街名。街旁多植杨柳。章台街是歌妓聚居之所。章台柳原意并非指柳树,而是一柳姓歌妓,与才子韩翊相爱,后被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沙叱利抢去做妾。韩翊写诗:“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后几经周折,两人终成眷属,一段佳话从此流传不绝。 后以“章台柳”、“章台折柳”常比喻离别。

灞岸柳

灞岸,长安东有灞水岸边,水上有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别多在此分手并折柳相赠,取其同音“留”意。灞桥又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长安胜景之一。

写灞桥柳的诗词无数,这灞岸柳当是最赋离愁别绪之柳。

李益的“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罗隐的“柳攀灞岸强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

陆游《秋波媚》:“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在古代诗词中常用章台和霸岸来代指柳. 据南宋词论家沈义父的《乐府指迷》说:“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此外,古诗词中还有一些代表离别地点的意象:

长亭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为了诗词长短及韵律的需要,又往往简称长亭。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劳劳亭

劳劳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如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南浦

人们普遍认为,“南浦”开始演变为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最早跟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有很大关系。

而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应该是南朝宋齐之间的文学家江淹所写的《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qi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