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的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有三个特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fef123c20c8f11c2.jpg)
一是孩子的兴趣从自我、我和妈妈、我和爸爸妈妈转向了探索外部世界。他们开始了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外部活动——学习、运动、艺术等的探索,开始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这时候,儿童已预见到最后必须脱离家庭,儿童的依赖重心已从家庭转到学校、其他团体等社会机构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已经不只是父母,开始有了同伴或他人,比如亲戚、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校中的教师。
二是男女儿童的界限已很清楚。与同伴一起娱乐、游戏等,发展与同性的友谊,并有排斥异性的倾向,所以,有学者也称此时期为“同性恋期”。
三是从能力方面看,这个时期他们的快乐主要来自通过努力学习发展社会技能和智力技能。儿童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孩子在学校中将发展出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专心学习成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做准备;二是学校还是培养孩子将来顺应国家文化的场所;三是培养社交技巧,在大多数文化中,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四是建立重要的规则意识;五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学会与他人竞争,求得创造和自我发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0a920b2659355ac9.jpg)
埃里克森说,孩子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如何从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并强烈追求如何将事情做得完美。这个阶段会获得一种为他将来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受到鼓励和赞扬,则可发展出勤奋感。正常情况下,当他刚刚迈入小学校门时,几乎都是勤奋的。为了不落后于同伴,他必须勤奋学习。但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了对勤奋的不同感觉:如果他的学习得到了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就认为勤奋对于他来说是有用的,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从勤奋中寻找成功的机会,进而形成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
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无法胜任父母或老师所指定的任务,经常遭受挫折和指责,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怀疑,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最终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的个性弱点。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所以孩子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在一二年级养成的,像以上论述过的其他品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孩子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7be200f863b36654.jpg)
这个时期,父母、老师对孩子的鼓励陪伴特别重要。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也可以说,这个阶段对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