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62天《幼官 第八》第2~3段
原文阅读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官,发之以力,威之以诚。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外内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
九本搏大,人主之守也;八分有职,卿相之守也;十官饰胜备威,将军之守也;六纪审密,贤人之守也;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治乱之本三,卑尊之交四,富贫之终五,盛衰之纪六,安危之机七,强弱之应八,存亡之数九。练之以散群傰署,凡数财署。杀僇以聚财,劝勉以迁众,使二分具本。发善必审于密,执威必明于中。
此居图方中。
字词注释
[1]通之以道:遵循大道,理顺政治。以下数句均指君主对臣民而言。
[2]畜:养。
[3]攻之以官:一本作“考之以言”。以政务实效考核言论。攻,治。
[4]威之以诚:用忠诚感化臣民。或用训戒律法威慑臣民。威,一本作“感”,感化。诚,一说为“诫”字之误。
[5]举:举措。上下得终:上下都得到了好结局。
[6]地辟:土地开辟。散成:散乱的民众得以凝聚。散,与《七法》“轻民处,重民散”之“散”义同。成,就,集。
[7]农佚粟十:农民安逸而粮食丰富。十,泛指数量多。一本作“丰”。
[8]务轻金九:徭役减轻而财帑充足。指事务少而财用多。九,通“鸠”。聚集。一本作“充”,“金充”即谓财政充盈。
[9]絜(xié)知事变:可以衡量判断世事的变化。絜,本指用绳子计量圆柱形物体的粗细。此处指衡量、测度。
[10]外内为用:外交内政皆为我所用。
[11]帝事成形:成就帝王之事。形,通“型”。规模。一说当为“功”。
[12]九本:九项君主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或即上文所称“九举”。古代“九”为阳数之权,故此篇当言“九举”,是表中方有君王之尊。杂篇《九守》也讨论过九项原则,即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参、督名等。搏大:宏博宽大,人主之所守。搏,当作“博”。
[13]八分有职:即各种由卿相大臣分担的职责。八,表示众多,难以落实。
[14]十官饰胜备威:十种将军应做的制胜利威之道。一说“十”当为“七”之误。
[15]六纪:指六条决定盛衰的纲纪。即下文所谓“盛衰之纪”。
[16]五纪不解:指五条决定贫富不可松懈的规则。解,通“懈”。松懈,懈怠。
[17]同:取同,一致。
[18]治乱之本三:或指《立政》中所说“国之所以治乱者三。”以下“尊卑之交四”等句之“五”“六”“七”“八”“九”等在本篇下文皆没有具体交待。学者往往从其他各篇找寻标有数字的内容以解释,不合者居多。文献不足,存疑为上。
[19]卑尊之交:与他国交往中的尊卑之道。
[20]富贫之终五:指导致贫富的五种原由。
[21]盛衰之纪六:导致兴衰的六种规则。
[22]机:机制。
[23]应:因果关联。指《八观》中所说的八项调查内容。
[24]练:精练,校练。认真考察核实的意思。散群傰署:解散那些朋党群伙。“散群”与“傰罢”意思相同。傰,即“崩”。毁坏。署,据闻一多说,字通“书社”之“书”,即群伙。
[25]凡数:大数。财署:裁度并加以记录。财,通“裁”。署,即书写著录。
[26]杀僇以聚财:即减省开支,齐心协力增加财富。杀,减缩。僇,通“勠”。合力,齐心协力。
[27]迁众:郭沫若云:“移风易俗之谓也。”即运用政教改变民众风尚,即移风易俗。
[28]二分:指上两句“聚财”和“选众”事。具本:皆成为根本。具,与“俱”古通用。
[29]发善:指行赏。审于密:谨慎周密。
[30]执威:执掌威严。此处指行刑。明于中:指公开。
[31]此居图方中:言此段文字居于图之正中。据此篇及《幼官图》,两篇文字都是转述“幼官”(即“玄宫图”)上的内容。图以东西南北中五方组成。以上文字为君主之道的根本,宣示的是总原则,所以居图的中央。
译文参考
君主依道理顺政治,用恩惠畜养臣民,用仁爱亲近臣民,用道义培养臣民,用仁德回报臣民,用诚信结交臣民,用礼节接待臣民,用音乐和悦臣民,用期限约定做事的效率,以官员治理政事,用威力激发推动臣民,用忠诚感化臣民。这样施政一举的结果,君上臣下都取得好的政绩,有始有终;第二举的结果,万民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第三举的结果,土地得到开辟,五谷有了收成;第四举的结果,农民安乐而粮食富裕;第五举的结果,徭役减轻而国库充足;第六举的结果,做到了事先已能察知国事变化,掌握规律;第七举的结果,做到了朝野内外之力都能为我所用,并全面发挥有利因素;第八举的结果是捷报频传,实现胜局,确立国威;第九举的结果,帝业就算是初具规模了。
有九项根本原则,内容宏博,关系重大,是人君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八个方面的不同职守,是卿相所必须掌握和做到的;有十条制胜立威之道,是将军所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六条决定盛衰的纲纪,须详审严密,是贤才所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五条决定贫富的规则,不可懈怠,是庶民所必须遵守的。如此,君主有什么行动,臣民无不跟从;君主想要无为清静,臣民便会争取一致相同。决定国家治与乱的根本原则有三项,使国家转危为安的关键之处有四种,决定国家由贫致富的总则有五条,促使国家由衰向盛的纲纪有六件,决定国家地位高低和人主尊卑的有效因素有七项,检查国家强与弱的验证方法有八条,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规律以及救亡图存的方略有九则。君主要精心地消除那些朋党现象,大的事数要亲自裁度并加以记录。尽量齐心协力减少开支以聚敛财货,运用奖赏激励好人的方式以移风易俗,而且要使这两方面都必须成为根本措施。行赏一定要周密地审核,行刑一定要在国内公正申明。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正中。
核心内容解读
《幼官》这篇将阴阳五行思想和故事、军事相联系,阐述时令、方物和治国、治兵之道。全篇共分十节,按《幼官图》标目,依次为中方本图、东方本图、南方本图、西方本图、北方本图、中方副图、东方副图、南方副图、西方副图、北方副图。每节包含两层内容:先述时令、方物,即君主在不同时节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和旗帜、兵器、刑法的使用规定。后述治国、治兵之道:大致“本图”部分论治国之道,多与阐述政治思想诸篇相通,如“九守”“八揆”“七胜”“六纪”“五终”“三本”“八观”“九败”等;而“副图”部分论治兵之道,多与阐述军事思想的《七法》《兵法》诸篇相通,并提出了“至善不战” “至善之为兵也,非地是求也,非人是君也”等战争的最高准则。
郭沫若提出:本篇“以五行方位纪时令,而以一篇政论文割裂作双重,分配于五方。本文次第……除表示时令与方物者外,原政论文字当从所谓 ‘中方本图’读起,转至 ‘中方副图’,转至 ‘东方副图’ ‘南方副图’‘西方副图’‘北方副图’,再转至 ‘东方本图’‘南方本图’‘西方本图’‘北方本图’。如此读去,文成条贯,且与《兵法篇》文次约略相同。”此说可供阅读时参考。
《管子》的经济思想,历来为学者所重视,这一段可见其治国的先后位次。作者认为先要发展农业,使粮食丰足,当国家财政稳定,就要减轻赋税。《管子》并不认为,国库要愈多愈好,而指出只须够国家正常用度即可,藏富于民才是执政者所应遵守之原则。
反观今日,有些政府总是以库房储备丰厚为荣,不以人民生活为优先考虑,实为舍本逐末的做法。历史上不乏,隋朝大兴粮仓,本是为了不时之需,然遇上粮荒,却不肯放赈,结果大失民心,埋下亡国之伏笔。《隋书•食货志》载:“(隋末)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藳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十二年,帝幸江都。是时李密据洛口仓,聚众百万……义师入长安,发永丰仓以赈之,百姓方苏息矣。”可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强调藏富于民,对国富民穷的现象也不表认同。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管子》中有一些篇章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文献。本篇文字的叙事方式,就具备了黄老文献“详于制度”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帝事”其实就是理想意义上的“君道”(“人主之守”)。因为出现于上文的“九举”,仿佛《庄子》里的“九变”。试对照比较《庄子》中两段话: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庄子·天道》)
本文的两段话同时体现出糅合儒、道、法甚至阴阳家的思想倾向,不再决绝地反对仁义礼法,却颇能正视仁义礼法之于社会政治秩序的建设性作用。
有学者认为,《幼管》中“对‘道’的理解和‘道’与‘德’关系的界说,毫无疑问出自《老子》”。有学者深入分析《管子》诸篇发现,黄老政治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仍是老庄哲学的核心理论——“道德之意”,其理论归宿则是阐发一种王霸之外的“帝道”“帝王之道”。同时,“理”“法”出现于“道德之意”(道家)与“仁义之际”(儒家)相互交涉融合的界面,体现了黄老学以道家(老庄)哲学为理论基础兼综百家的思想倾向。那么,如何从批判性、玄理性的“道德之意”出发,建构系统性的政治哲学体系——“帝道”,则成为《管子》诸篇关注的焦点。
参考资料
《管子译注(全二册)》,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