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小小米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两天前的晚上九点,结束了对于三毛《撒哈拉沙漠》某一有趣章节的拜读后,突然感觉意犹未尽。不甘心就此结束那一天,算了算时间,刚好够看一部2小时的电影。看完电影就可以睡觉了,简直完美。
所以点开了,这部非常有名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名的原因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部剧里的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被广泛的转发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却很少有人真正的理解对了这句话的意思,大部分人在引用的时候,并不知道生而为人的为字念第四声。
据传这句话由太宰治的好友寺内寿太郎所说,被其作为副标题引用在《人间失格》中。我也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因为一切都是道听途说。说实话,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人间失格》,但我没有读完。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太丧,让我自我保护般的隔离了。
却在两天前的晚上,涉猎邂逅了同等丧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做了够久够好的心理建设。担心这部电影的丧气足够传染和吞噬我这“玻璃心”的精神世界。但结果有些出乎意料的平静。
看完电影后的我,并没有留下一滴眼泪,要知道我是个泪点极低的人。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的情绪是茫然无措的、甚至可以说是漠然。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太冷血,为什么对于可怜的松子毫无怜悯。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改了三遍,第一遍是“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烂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第二遍“自作自受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到现在的“不为人知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这三个标题完美的描述了我心里变化的过程。由最初的不解、不屑、慢慢的更加了解了松子。为了这部电影,我甚至发了一个帖子和网友们一起讨论剧情讨论意义。有网友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从小都在爱里长大,所以没办法理解松子这种缺爱的孩子。其实不是的,只是我的价值观一直觉得爱是需要自我感受的,最不能理解的是松子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希望和爱依附在其他人身上。
松子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还有个生病的妹妹。她的父亲把所有的温柔、关注和爱都给予了这个生病的妹妹。而她,理所当然的被无视了,她只有不断的表现自己、甚至不惜做鬼脸来博得父亲的笑容。用此,我之前所认为的“人啊,只有先自己爱自己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爱这种东西,有,是锦上添花,没有,才是人生常态。”的观点在她身上是不成立的。
因为哪怕是爱,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它涵盖在你的生活环境里,它隐匿在你所接触到的所有大人的言行里。所以,对于松子来说,她是不具备这个技能的,她甚至都没有机会去学习。因此,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都在爱而不得。她是可悲的又可怜的人。
她让我想起了蒋方舟在某一季的《奇葩说》里所说的“讨好型人格”。松子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只要对方对她甜言蜜语、对她好一点。她是没有任何底线的,哪怕家暴她,哪怕让她做小三。她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她只想一味的把对方留在她身边,她害怕一个人生活。还记得马东在那时候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愧疚才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我多么希望松子能够拥有那种“黑色的生命力”,就是那种经历越多的困境会变得越强的力量。如果可以这样的话,我想她的一生会过的更加幸福一点。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松子,她们\他们的不幸来自于腐朽溃烂的不幸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她们\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们\他们不懂爱,却极度爱与被爱。希望所有的他们,所有的我们都能够爱与被爱。
突然想起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爱的寻求那章节里和荷西的对话。那时候他们看着不断飞跃的小飞虫,刚经历了一个追爱的朋友的离开。荷西问三毛:“你在想什么?” 三毛说:“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