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面对世界,没办法即刻从外在改变,却可以随时从内在改变。内在改变了,整个天空也就明亮了。昨天上午,我开车带着老婆和孩子去市里办事情,路上遇到了一个小轿车突然变道,从我们车前面飞驰而过。我一脚刹车,避过了可能的碰撞危险,调皮地跟老婆比划了一个手势,指着那飞过去的小轿车说,“您请先!”她正要发火,却被我逗乐了。我们俩随即聊到,要是以前,非得追过去不行,至少也得发一顿火。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在今天早上,我去送孩子上古筝课。送过去后,我想在车里诵读打卡。我刚刚读了一会,老婆就打电话过来,她问我咋还没有回去,我下意识的就回复说有事,然后,她就问有啥事?我说你别管。几句话下来,彼此心里都阴霾了。挂了电话,我就想抽自己,何必呢?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是秉性中的自我作怪,当我正在专注做事情时,不希望被打扰,别人打扰了,心里不爽,就违“常”了。可是,深入想一想,对方找你,你不能觉知一下对方的是要干啥吗?另外,你是在社会中,不是一个人,不需要去体会如何融入吗?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里常常发生,一会在正道上,可能一会就会跑偏。可见, 克己复礼是多么难做到。刘老师在开课的时候就讲到这个课题,他本人,还有李阳波老师、卢师等等都为此无奈过。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其难度不在于一次做到,而在于长久的做到,每个当下,反复其道。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去做到呢?
答案是,有。我身边就有很多非常励志的案例,在我们和君商学院一个班里,有一位师兄,从我认识他(2016年5月份)到现在,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雷打不动。固定时间起床、睡觉,起居有时,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做就是很多年,着实不容易。我跟他请教过,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他就是认习惯这个死理。那时候,我以为自己懂了,实际我并没有真正的听懂。很多时候,我们看过、听过的道理,貌似自己明白,最后又不能够坚持实践,这恰恰说明我们没有明白。真正的明理是知行合一,做到了才是真明白了,否则,就不是。《为政篇第二》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到了才说,这就是明理,就是君子所具备的特征。
这个明理,刘老师讲的非常透彻。如何明理?无论是个人处于人生什么阶段,什么角色,都需要认识人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需要知万物,知天地人,知阴阳,知常。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说的所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人活着,每个当下,都需要归常,需要克己复礼。只有归常,才能够获得人生终极意义。刘老师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作为个体,自己在处理当下行为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克己复礼。比如知常容,这一个容字,按照孔子的个体修为论,六十而耳顺,一个人到了六十岁,你说啥我都能接受,不发火,不激动,不为所动,能够进行自我判断。也就是说普通人,需要到六十岁,才能够真正的明理。有了容,就能够从二到一,就能够跨越阴阳,归根,归阳。
阴阳,是二,但不是对立。阴阳,是阳主阴从。我的理解是,在处理自己与外界关系的时候,自己是阳,外界是阴。不管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都要容阴归阳,不改变阴,改变阳。就像你面对自己跟别人意见相左,不是别人错了(阴),也不是你错了(阳),而是要解决问题,回归到和的层面(根、常、容)。如此,哪里还有什么听不惯、看不惯的事情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烦恼。因为,你都理解,你能够知常,也就能够容。
再比如,刘老师在大课中举了一个关于“痛”的例子,这个“痛”后面往往连着的是两个字,一个是“苦”,一个是“快”。“痛”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身是不是就包含着阴阳?我们坚持导引的人都会有感觉,身体如果出了问题,不舒服,在导引的时候,往往会感觉身体某个部位痛,在过程中,痛的消失,身体达到温和,获得自和。你就会感觉刚开始是痛苦,后来是痛快。我们再往深一步想一想,儒释道教人修行,儒家是克己复礼,佛家是以苦修得极乐,道家以方便法门修道,无论是哪一家,都是从“苦”处下手,可谓苦尽甘来。如此看来,这个“痛”真的是颇有些意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