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读的最终是人

阅读,读的最终是人

作者: 爱吃瓜的大熊 | 来源:发表于2021-09-17 14:07 被阅读0次

    阅读,读的最终是人读了齐老师《说写作》电子书,里边齐老师说,提高写作能力,先学会高效阅读;徐则臣说,他把时间分成十,六给阅读,三给生活,一给写作;徐则臣还说,一个作家的写作,最后肯定会变成阅读式的写作。所以今天就说说阅读吧

    阅读方法是容器

    阅读的方法就是容器,阅读的书是水,容器太小或是漏,那就承载不了多少水。
    书和书,知识点和知识点,都是有关联的。
    高手读书是蜘蛛结网,是招魂召之即来,菜鸟读书是水滴滴入大海,是杳无踪迹。

    阅读需要大量

    阅读,大量的阅读,阅读需要大量的读,读了很多本书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融会贯通,书与书的关联、书与人、人与书的关联就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齐老师在《说写作》里收集了一篇徐则臣的文章,徐泽臣说,什么是有效读书,有效读书就是用到的时候,像招魂,召之即来。白岩松说,人找书难,书找书容易。如果自己读了几本书,就认识那么几本书,那么这几本书能带你认识多少书呢?如果一个人读了几千上万本书,这几千几万本书又能带你认识多少书呢?
    今天抖音刚好刷到北大小钢牙的一个视频,她提到一个讲述复习法,这和阅读没什么关系,但是关联的迟瑞特拉的实验,很有意思。

    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我看到的不止是这10%或20%,而是基数,如果我们阅读10本书,那我们相当于读了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1000本书,那么就相当于读了100本书。这里读,可不是网上那些,看完书,还要做笔记的那种,不是什么花20%的时间获取书上80%的内容,那些只是噱头,只是在特定场景下发挥作用。而我说的是,一个量。
    如果我们继续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我们会在报纸、杂志,网络优秀文章中,会有很大几率看到,作者笔下出现的书我以前也读过,虽然记不清了。但是,这时候看到书中的句子,不是新学一个知识,而是一次激活旧有的知识。
    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我们会发现,我们学习新知的机会越来越少,激活旧知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对旧知的感悟越来越深,甚至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感悟。
    所以,我们大量阅读,并不是为了将阅读过的文字记住,而是为了将来我们与它们再次相遇时,能够以熟人的身份跟它们打个招呼,而这个招呼很可能将我们拉进回忆,回忆起更多的文字,甚至还有曾今的感动、顿悟、欣喜...

    别听商人在那鬼扯

    有些商人,说读书没用,还有些说我只读对我有用的书,还有些说大量读没用,得一本本把它吃透。
    商人,赚钱赚得厉害,其他的,真的很一般,金钱的加持,让他的言论似乎有了很多道理。
    商人真正厉害的,是对他所处行业的洞见和远见,对于读书,读书少的人,就越是喜欢说些读书无用的话,读书不多的人,就喜欢说些我觉得读书就该怎样怎样。
    至于商业的洞见,未必需要从书中来,读了大量的书,未必能够获得商业洞见。就像把车技练得炉火纯青,未必能烧出一锅好菜。还有些人,经济金融相关的书籍一本没看,股票书买了一堆的,很有意思。
    总之一句话,做什么事,走什么路,问什么人。
    商人的话听得再多,你也学不到真东西,除非你进入他的小圈子。
    书看得再多,也是自己的,不至于让人暴富,但真的可以让人有知识、有文化、有思考、有精神。

    阅读捷径-听书评

    我很喜欢听书,是得到APP的听书,目前为止听了两千六百多本。得到的听书不一样,每本听书都有一个团队解读,然后抽出重点,甚至对比其他相关书籍,对书中的错误言论还有指正。
    起初我会听自己喜欢的,听到最后,什么都想听。有时候,我会有种错觉,感觉所有的书都在说同一件事。
    听书的速率要上去,3倍速值得拥有。或许有人说,听书后要不要做笔记,3倍速能全部理解作者的意思么?我只能说,我把所有的两千多本书当成一本书,然后“通篇阅读一遍”,听到好的解说或者感兴趣的解说,要立刻加入收藏,回头再重点听。
    听了这些书后,我就感觉自己的心态可以与所有的书的作者平起平坐,再也不用“跪着”读书。我会经常发现,今天听了本书说A对,过两天听了本书说A错,见识太多的翻来覆去,变化多端,就这样,我就练出了从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最终要回到一个本质问题,我为什么一直建议身边人去听书,尤其是阅读量少的人。因为阅读一本书就是为了获取一点知识,得出一个结论,至少能够说清楚,我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然而,很多人读完一本书,脑袋都大了,更别说分析总结。然而,现在有两千多本书的解析音频,完全可以直接食用。作为一个菜鸟,看看老鸟怎么看书的,怎么评价书的,看多了,不是自然而然也会了么。
    有了两千本听书的经历,再去看书,理解能力真不是以前能比的。

    认知升级

    最近认知升级的书和课挺火,我也听了蛮多的,结论就是,挺好玩的。这个和坐过山车一样,第一次坐,新鲜刺激,第二次第三次,就那样吧,第四次第五次,这真不能当饭吃。
    对,认知升级真的不能当饭吃。全部理解了又能如何?能够让你一夜想通道德经在说啥?理解原子弹怎么造出来的?蛋炒饭做不好的还是做不好。
    认知升级就是个工具包,遇到特定问题时,拿出来一用,挺好用的。就像心理学、经济学一样,认知升级解决认知的问题,心理学解决心理的问题,经济学解决经济的问题。
    以前我以为认知升级后,自己可以一目十行,道德经读一遍就能理解道家精髓。可是结果,就是学了一堆概念,而已。
    莫要把认知升级当做神话,有它没它,生活没那么多变化,几十年后还是一样。
    但是保持阅读习惯,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学习,认知升级就是个涡轮增压发动机,让原来的发动机表现更好。所以,认知升级给有学习习惯的人用,有用,没学习习惯的,真没什么用。

    阅读,我最喜欢关注人

    阅读,不应该更关注文中的内容或者思想么?但是思想是鱼,而是人才是渔的载体,了解人,就能学到渔
    读一本书,我现在最喜欢先去读作者简介,然后是序,然后是目录,先自己分析下目录的逻辑结构。如果读一篇文章,如果提到某个人名,我肯定会第一时间摘录,名人名言是其次,主要是作者文中提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这些名字会出现在我的笔记里,如果这个名字出现在多篇文章,我会将这个人单独写成一篇笔记,然后复制笔记链接到相关的笔记中。
    最后我们可以顺着链接找到相关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文章涉及的其他人,渐渐地,我们会得出一个笔记的关系网,也是人的关系网、文章的关系网、作品的关系网、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网...
    我们用脚在沙滩上踩下一个脚印,如果好的作品就是那只脚,那么这个作品涉及的作者、作者的其他文章、文章涉及其他作者,其他作者的文章...这张大网就是那个脚印以及整个沙滩。如果我们把眼光局限在那个脚上,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如果我们也将脚印和整个沙滩也净收眼底,又能看出什么呢?
    这和《快书写、慢思考》里的一条原则很相似,让我想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很难,但是让我们想出一百个方案却很容易,再从一百个随意发挥出来的方案里挑选一个最好的,就更容易了,而且更有效。
    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好的方案,单独去看,很难看出它的价值,但如果将它放到一张大网里,效果就不一样了。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只和齐老师有关联,只是读了齐老师分享到刘老师创建的写作群里的一篇文章,所以的我影响力就小,但只要坚持写作,慢慢融入到写作的圈子里,慢慢地出现在别人的文章里,我的影响力又会是如何呢?我现在的作品价值又会如何呢?或许这篇文章很烂,但它终究是成为伟大的我在成长历程中必然经过的一个点,它真实的价值不能用本身的价值去衡量。
    如果我们自己有自己的阅读计划,我们只要多注意收集人名,可能他们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上就会相遇。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阅读计划,而某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文章,比如当前的《说写作》,我们可以去读读齐老师的其他作品,可以搜一搜她作品里出现的其他作者,看看那些作者写过什么作品,只要慢慢展开去,很快就能将文学的半壁江山收入囊中。这就是关系的力量。

    摘录文字需要知道的小技巧

    遇到喜爱的文字总想着摘录下来,所以学点小技巧还是有必要的。
    PDF这种,文字可以复制,那就直接复制下来,但有些句子之间有小空格,让人很难受,虽然可以复制粘贴出来,用替换空格等方式,可以快速处理,但是,我真心建议,习惯就好,别去管。整理的功夫不如多读几本书,攒到最后,未必会见到它第二次。
    善用电子书APP,一般电子书软件会提供划线和备注功能,可以先划线,最后一起导出。
    如果是纸质书籍,可以先拍照,如果PDF是照片格式,可先截图,最后用OCR文字识别功能,将图片中的文字提取出来。我知道有文字识别功能的软硬件有印象笔记和讯飞鼠标Pro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读的最终是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nj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