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041)

详注《随园诗话》(1041)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3-06-07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三五】

香亭弟随叔父健磐公,生长广西。叔父亡后,余迎归故里。年十五,即见赠云:“坐无尼父为师易,家有元方作弟难。”又,《即目》云:“山气腾空欲化云。”余早知其能诗也。孤甥陆建,号豫庭,字湄君,幼为余所抚养,与香亭同岁。己巳春,余辞官,挈两人读书随园,时相唱和。后予官秦中,二人过随园见忆。香亭云:。“共寻幽径访柴扉,遥见高台出翠微。蜡屐重临秋色冷,青山如故客情非。枯荷带雨碧连水,荒藓盈庭绿染衣。满树寒鸦鸣不已,斜阳烟草更依依。”豫庭云:“自别青山两载余,风光较昔更何如?竹梅添种阶前树,诗史空堆架上书。窗外叶飞人去后,天边月冷雁来初。灞桥此日秋风早,应向江南忆故庐。”豫庭赘于宿州刺史张公处。开士,字轶伦,杭州壬戌进士,历任有循声。谓豫庭曰:“作时文则我教卿,作诗则卿教我。”豫庭年三十余,以亡。张忽忽不乐,如支公之丧法虔也,月余亦亡。豫庭赠妇翁云:“喜我绛纱深有托,半为娇客半门生。”赠妇云:“未有肉能凭我割,不妨酒更向卿谋。”张诗亦佳;《宿华严寺》云:“竹里琴声秋涧落,中灯火石床分。”《感怀》云:“臣心自问清如水,世道尤难直似弦。”

香亭,即袁树(1730—?),字豆村,号香亭。浙江钱塘人。袁枚从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肇庆知府。工诗画,精鉴别。有《红豆村人诗稿》。

健磐,即袁鸿(生卒年不详,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字健磐。浙江钱塘人(今杭州)。袁枚叔父。曾为广西巡抚金鉷幕客。

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省级行政区,首府南宁市。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属于百越之地的部分,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广西的名称则来源于两个,一为咸通三年(862),岭南道分东、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单位—“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二为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明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清朝、民国时均设广西省。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除了简称“桂”外,历史上还有“粤西”、“西粤”、“粤右”、“岭右”、“广右”、“桂海”、“八桂”等别称。

尼父,音ní fǔ,即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尼父,父(fǔ),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诗·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春秋》:“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是《世说新语·期行》中的人物。陈太丘陈寔之子,年少气盛,是非分明。《世说新语·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陆建(1730—1765),字湄君,号豫庭。钱塘人。诸生。袁枚外甥(袁枚二姐之子)。卒后,袁枚有《哭陆甥湄君》:“抱汝孩提看你婚,悠悠三十五年春。”著有《湄君诗集》(一名《粲花轩诗稿》)。

己巳,指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年,袁枚初次辞官,归隐随园。

后予官秦中。指袁枚辞官后,因为随园经营困难,曾意图重踏仕途,乾隆十七年(1752)再次出山,北上入都,被分发陕西候补官缺。赴陕后,深感地僻民穷,难以适应,再次弃官归隐。

蜡屐,音là jī,释义:1、以蜡涂木屐。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宋·辛弃疾《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词:“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抟沙。”2、涂蜡的木屐。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灞桥,音bà qiáo,曾用名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境内的一座桥梁,北起柳亭路和灞河东路交汇处,上跨灞河水道,南至柳亭路和柳雪路交汇处,桥梁全长386.2米,宽7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久负盛名而又相当宏伟的一座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西安东去的一条必经通道。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地皇三年(22),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将桥名改为“长存桥”;隋开皇三年(583),灞桥重新建造;清道光十四年(1834),按旧制加建灞桥;1955年,灞桥改建为新式钢筋混凝土板桥。

宿州,今安徽省辖地级市,简称“蕲”,别称宿城、蕲城。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春秋时期,宿州境内就置有宿国、萧国、徐国等诸侯小国。唐元和四年(809),析原徐州属之符离县、蕲县,原泗州属之虹县置宿州,因此地域古属“宿国”疆域,故取名“宿州”。治埇桥镇。明洪武元年(1368),宿州(辖灵璧县)属临濠府。洪武七年(1374),属凤阳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宿州(降为散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民国初年,改宿州为宿县,属安徽省。1949年6月,宿县专区辖永城、砀山、萧县、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泗洪九县,宿城市撤销。1998年12月,撤销原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辖泗县、灵璧、萧县、砀山和埇桥区(原县级宿州市),治所驻宿州市城区。

刺史,音cì shǐ,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复置。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隋唐时期,刺史已经不再担任监察职责。这一时期的刺史又常常称太守。宋代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欧阳修撰《丰乐亭记》,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又自称太守,盖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元代以后,刺史一职名废。至清代则于知州的别称。

张开士(?—1765),字轶伦,杭州人,乾隆七年(1742)二甲第十七名进士,官宿州知州。为官有循声。亦能诗。

瘵,音zhài,本义指病。多指痨病。宋·王安石《乞退表》:“念其服劳之久,悯其撄瘵之深。”又如:瘵鬼,因患痨病而死者;瘵疾,疫病,亦指痨病。

如支公之丧法虔也。语出《世说新语·伤逝》: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译文:支道林在他的同学法虔亡故之后,精神垮掉了,风采也渐渐衰减。他常对人说:“从前匠石因为对手郢人之死而废弃斧子不用,伯牙由于知音钟子期亡故而停止弹琴,从我自己丧失好友的心情来推想,这的确不是虚假的。深相投合的知心人逝世之后,我发言也没有人欣赏,内心郁闷,恐怕我也将死了!”过后一年,支道林就去世了。按:支道林:支遁。法虔:晋时僧人。与支道林同学,俊朗有义理,甚受支道林推重。匠石废斤于郢人:事见《庄子·徐无鬼》。说春秋时有一个郢地的人,在刷墙时,鼻子尖上落着苍蝇翅膀大的一点粉污,他让匠石用斤(斧子)把粉污斫掉。匠石运斤成风,斫掉粉污而伤不着鼻子,郢人也稳稳地站着,面不改色。后来,宋国国君请匠石再次表演,匠石说,现在不行了,我的对手(指郢人)已经死了。牙生辍弦于钟子:事见《吕氏春秋·本味》。说春秋时俞伯牙(牙生)善于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钟子)善听,能够领会他弹琴的旨趣,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以为世无知音了。又见于《韩诗外传》卷九、《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

妇翁,音fù wēng,意思是妻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旧唐书·杨於陵传》:“於陵自江西府罢,以妇翁权幸方炽,不欲进取,乃卜筑於建昌,以读书山水为乐。”

绛纱,音jiàng shā,释义:1、红纱。纱,绢之轻细者。唐·韦应物《萼绿华歌》:“仙容矫矫兮杂瑶佩,轻衣重重兮蒙绛纱。”宋·苏辙《奉同子瞻荔支叹》:“名园竞撷绛纱苞,密清琼肤甘且滑。”2、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唐·刘禹锡《送赵中丞自司金外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诗:“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绛纱。”宋·苏轼《仙游潭·马融石室》诗:“未应将军聘,初从季直游。绛纱生不识,苍石尚能留。”

娇客,音jiāo kè,释义:1、意思是对女婿的爱称。宋·黄庭坚《次韵子瞻和王子立风雨败书屋有感》:“妇翁不可挝,王郎非娇客。”任渊注:“按今俗间以婿为娇客。”《歧路灯》第五十回:“总因爱婿心切,只怕娇客作假,受了饥馁。”2、娇贵的人,多指儿女等。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我这里割舍了老性命,搭救这两个小婴孩……把双眼揉开,趁起身来,望不见娇客。”《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因想媳妇初来,尚未与儿子同床,还是个娇客,只得耐住。”《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主子(探春)是娇客,若认真惹恼了,死无葬身之地。”3、芍药的别名。宋·程棨《三柳轩杂识·花客》:“芍药为娇客。”

华严寺,似指位于安徽枞阳浮山妙高峰下的大华严寺,原为江左名刹,山门坐北朝南,门额曰“敕赐大华严寺”。入门可见“御碑亭”,内供圣旨碑。前临银涛推涌的白荡湖。抱龙峰耸左,天柱峰持右,据张英记载:全寺“建置宏敞,楼观轩翥,金碧辉映”。后废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1924年改建成浮山公学,即今浮山中学之前身。浮山是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寺庙益多,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张英、方苞等前来瞻仰游览,留下许多题咏。张开士任职宿州知州,或曾到访题咏。按:据说全国名称“华严寺”的有180座之多,最著名者为山西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

定,音ding,汉字,从宀从正。正家而天下定。此处为佛教用语。定,指三摩地,又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译为定。《六祖坛经》解释:内不动心为定。通常所说的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实则就是定。禅定,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着,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定”是从“戒”至“慧”的桥梁。

石床,音shí chuáng,多写作“石牀”,释义:1、指仙人或隐士使用的卧具,也用於指佛教坐禅用的坐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村人骆都少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牀上,见都凝瞩不转。”《南史·宋纪上·武帝》:“帝素有热病……坐卧常须冷物,后有人献石牀,寝之,极以为佳,乃叹曰:‘木牀且费,而况石耶。’即令毁之。”唐·王维《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诗“雨花应共石牀平。”唐·韩愈《赠无怀禅师》曰“禅定石床暖。”唐·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诗:“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牀。”2、中药名。为钟乳滴下后凝积成笋状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殷孽》﹝附录﹞引苏恭 曰:“石床……生钟乳堂中,采无时,钟乳水滴下凝积,生如笋状,久渐与上乳相接为柱也。”据称具有温肾壮骨之功效。用于筋骨痿软,腰脚冷痛。《新修本草》:“酒渍服,与殷孽同。”

弦,xián,此处指弓弦,亦借指直形路线,隐喻正直、公平。《三国演义·第五三回》:“今日两番虚拽弓弦,第三箭却止射他盔缨,如何不是外通内连?”《宋史·卷三四八·张庄传》:“湖北至广西,繇湖南则迂若弓背,自渠阳而往,犹弓弦耳。”《后汉书·李固传》:“世载弦直。”本条诗话引诗“世道尤难直似弦”句,意思是“世道不公,难似弦直。”

相关文章

  • 详注《随园诗话》(925)

    【原书卷八·三四】康熙戊戌探花傅玉?先生,名王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

  • 详注《随园诗话》(927)

    【原书卷八·三七】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 详注《随园诗话》(926)

    【原书卷八·三六】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

  • 详注《随园诗话》(923)

    【原书卷八·三一】近日诗僧甚少,余游天台,得梅谷;到净慈寺,得佛裔;游九华,得亦苇;游粤东,得澄波、怀远、寄尘。亦...

  • 详注《随园诗话》(924)

    【原书卷八·三三】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

  • 详注《随园诗话》(932)

    【原书卷八·四五】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

  • 详注《随园诗话》(934)

    【原书卷八·四九】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

  • 详注《随园诗话》(931)

    【原书卷八·四三】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

  • 详注《随园诗话》(933)

    【原书卷八·四七】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 详注《随园诗话》(928)

    【原书卷八·三八】尹文端公妾张氏,封一品夫人,与内廷恩宴。大将军某与忠勇公在上前戏尹云:“张有贵相,十指皆箕斗,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04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nm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