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塔经幢
1.佛塔
(1)概述
①地位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较早,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②历史发展
a.《后汉书》的记载是目前所知有关我国木塔的最早文献。
b.北魏时的楼阁式塔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栱,并且逐层向内收进,结构和外观都已中国化。
c.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分布几乎遍于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还影响到朝鲜、日本和越南。d.现存的实例,也以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但从各种塔的绝对数量看,仍居首位。
③结构变化
a.塔的平面,唐以前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b.早期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
c.材料的使用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绝迹。
(2)楼阁式塔
①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a.概述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b.布局结构
第一,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第二,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
第三,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
第四,内、外柱的排列,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
第五,位于各楼层间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柱梁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
第六,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
第七,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②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a.兴建时间
建于五代吴越钱弘俶十三年(公元959年)。
b.结构布局
第一,塔平面八角形,塔体可分为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数部,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毁。
第二,塔高7层,大部用砖,仅外檐斗栱中的个别构件用木骨加固,塔身逐层向内收进,一至四层檐下斗栱用五铺作出双抄,五、六层用四铺作单抄;补间斗栱每面二朵,栱头卷杀均为三瓣。
第三,塔心壁亦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各层内部走道用砖拱券,使塔外壁与塔心壁连为一体,加强了塔身整体的坚固性。
第四,塔内枋上用“七朱八白”,走道天花用菱角牙子、如意头,栱眼壁用套钱纹、写生花等,装饰内容颇为丰富。
③江苏苏州报恩寺塔
a.概述又称北寺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b.结构布局
第一,塔高9层,平面八角形,木外廊砖塔身,是“双套筒”式砖砌结构。
第二,塔身外壁四面开门,门侧用槏柱。
第三,塔内用瓜楞柱及圆梭柱,柱下有石礩。
第四,内檐斗栱五铺作出双抄,或以单抄托上昂。
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a.概述在开元寺大殿前,东塔名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原为木构,创建于唐末五代之际,南宋淳祐间(1241~1252年)全部改为石建。
b.仁寿塔
第一,平面八角形,高5层,下施具石阶及勾阑之八边形台座。
第二,台为须弥座式样,刻有莲瓣、力神、佛教故事等。
第三,塔身每面都以槏柱划分为三间,中间开门或窗,两侧雕天神像。
第四,塔转角都置圆倚柱,柱间有阑额无普拍枋,一、二层出绰幕枋,很短。
第五,斗栱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铺作在一、二层每面二朵,以上各层一朵。
第六,各层均设平坐及勾阑。
第七,塔身全部用大石条砌成,比例较粗壮。
⑤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a.兴建时间
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历时19年建成。
b.结构布局
第一,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
第二,塔身平面八角形,高9层,底层建有回廊,每层八面均开圆拱门。
第三,塔室为方形,塔身外皮全部用琉璃构件镶砌,外壁白色,塔檐、斗栱、平坐、栏干则用五色琉璃。
(3)密檐塔
①概述
a.特点
第一,底层较高。
第二,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b.历史发展
第一,最早出现于北魏,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代表。
第二,辽、金是它的盛期。
第三,元以后除云南等边远地区外,几乎没有发现。
c.分布地区
以今日黄河以北至东北一带为多。
②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a.概述
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塔顶重修于唐。
b.结构布局
第一,塔平面为12边形,建有密檐15层,最下为低平台座。
第二,上建划为二段之塔身,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上层塔身壁饰以火焰式尖瓣之拱门及小龛,龛下置有壶门之须弥座,转角立莲瓣倚柱。
第三,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
第四,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
第五,塔刹用石构成,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第六,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第七,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③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a.兴建时间武则天文明元年(684年)建寺,景龙元年(707年)修塔。
b.结构布局
第一,塔平面正方形,未见基座,径建在砖砌高台上。
第二,底层壁面简洁,未置倚柱、阑额、斗栱等,仅南、北各开一门。
第三,塔室为正方形,以上各层壁面俱设拱门。
第四,密檐均以砖叠涩挑出,上再置低矮平座。
④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a.兴建时间建于辽大安五年(1089年)。
b.结构布局
第一,塔平面八角形,由外壁、回廊及塔心柱组成,密檐13层。
第二,塔下有方形及八角形基座二重,上置2层须弥座。
第三,第二层须弥座上有斗栱及平坐,须弥座束腰角部及壶门间雕刻力神,壶门内浮雕佛像。
第四,平坐栏板饰以几何纹样及莲花,形制精美,平坐以上以莲瓣三重托八角形塔身。
第五,塔底层转角置圆倚柱,并隐出阑额、普拍枋、斗栱等。南、北设圆券门,东、西为假门,余四面假窗,壁面无其他装饰。
第六,塔心室八角形,室中央建塔心柱。
第七,在外观上,从第二层起,层高和层宽均有递减。
第八,各层挑檐已用斗栱,底层檐下斗栱五铺作出双抄,补问铺作仅一朵,但出斜栱,二层以上的斗栱均减一跳,其他做法相同,檐上俱不出平坐。
(4)单层塔
①概述
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唐代时外形大力模仿木构,隐出柱、枋、斗栱等各种构件,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②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a.西塔
第一,兴建时间为道凭法师墓塔,建于北齐。
第二,结构布局平面方形,南侧辟有圆券之火焰门,门侧立方倚柱,柱头刻莲瓣三枚,柱下施莲瓣柱础。其余三面塔壁俱平素无饰,塔心室作方形,塔身上置方涩二道,再上为山花蕉叶两层及覆钵。
b.东塔
形制与西塔基本一致,尺度稍小,塔上无铭文,为北齐时物。
③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a.兴建时间
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
b.结构布局
第一,平面方形,中央各开一圆拱门。
第二,塔室中有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刻佛像。
第三,塔檐挑出叠涩5层,上收成四角攒尖顶,最上置山花蕉叶托相轮,全高约13m。整个风格朴素简洁。
④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
a.兴建时间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
b.结构布局
第一,全由砖砌,平面为八角形,单层重檐。
第二,塔壁南向辟圆拱门,北面嵌铭石一块,东、西面各置假门,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假窗。
第三,塔下有低矮须弥座,塔身转角用五边形倚柱,柱下无柱础,柱头有阑额无普拍枋。
第四,柱头铺作为一斗三升,补间铺作用人字栱,并上承托叠涩出檐。
第五,塔顶残缺较多,但可看出曾施有须弥座、山花蕉叶、仰莲、覆钵等。
(5)喇嘛塔
①概述
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现,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清代又添“焰光门”。
②北京妙应寺白塔
a.概述
在西城阜成门内,又称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
b.结构布局
第一,建在凸字形台基上。
第二,台上设亚字形须弥座2层,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肥短的塔身、塔脖子、十三天与金属的宝盖。
第三,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壮伟。
③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a.概述建于藏历阳铁马年(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塔内供奉大量佛像,又称“十万佛塔”。
b.结构布局
第一,外观由塔座、塔身、宝匣、相轮、宝盖、宝瓶等组成。
第二,塔基平面呈四隅折角之“亚”字形,南北长度略大于东西宽度,依高度自下而上逐层收进,共4层,每层四周均建有佛殿及龛室。
第三,各层檐部均采用藏式平顶做法。
第四,塔身圆柱形,四面各辟佛殿一间,殿顶坡度甚平缓。
第五,殿门为雕饰繁密之“焰光门”式样,上施汉式斗栱承浅短出檐。
第六,宝匣平面亦“亚”字形,四面中央各辟一龛,龛门方形。
第七,全塔以白色为基调,唯相轮及以上则为金色,另辅以木构件之多种彩画及“焰光门”之繁密雕刻。
(6)金刚宝座塔
①概述在高台上建塔5座,仅见于明、清二代,为数很少,台上塔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②北京正觉寺塔
a.兴建时间创建于明永乐间,原名真觉寺,因有五塔,故又称五塔寺,塔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
b.特点模仿印度的菩提伽耶大塔,但在塔的造型和细部上全用中国式样。
c.结构布局
第一,在由须弥座和5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
第二,台座南面开一高大圆拱门,由此入内,可循梯登台。
第三,台上中央的密檐塔较高,13层;四角的较小,11层。
第四,台座和塔上使用的雕刻题材有:四大天王、金刚杵、罗汉、狮子、孔雀、梵文、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象、马、卷草等。
③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a.兴建时间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b.结构布局
第一,基座较矮,仅施须弥座2层。
第二,台前列四柱三间3楼石坊1座。
第三,台上建塔5座,中央为一较高之大喇嘛塔,四隅各建似八边形石幢式小塔1座,小塔表面遍刻经文。
(6)傣族佛塔
①概述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亦有群建者,现存实例均未早于明代。
②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a.概述位于景洪县大勐笼之曼飞龙后山上,为我国云南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极具代表性之佛塔。
b.结构布局
第一,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总体平面之排列呈八瓣莲花形。
第二,形体高大之主塔位于中央,其余诸小塔分置于八隅。
第三,最下置平面圆形之低矮塔基2层。第四,其上砌八边形须弥座式塔座,座上每边中部建一具两坡顶佛龛,用供祭奉。
第五,各塔均另有塔座,座上建钟形覆钵,再上置莲瓣、相轮及宝瓶等,组成塔刹。
第六,比例细长,形状高耸,与内地佛塔形制迥异。
第七,在建筑色彩方面,最下之塔基呈灰色,中部之须弥座及佛龛以红、金二色为主,塔身皆刷涂白色,塔刹施金色。
第八,建筑各部之装饰,如莲瓣、檐饰、脊饰等,均采用具有浓厚当地民族传统之形式。
2.经幢
(1)含义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2)发展过程
①始见于唐。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较简单,以山西五台佛光寺乾符四年(877年)幢为代表。
②宋、辽时颇为发展。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更加华丽,以河北赵县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幢为代表。
③元以后少见。
(3)组成部分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4)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①幢基座分为3层
a.底层是方形低平须弥座,由莲瓣、束腰及叠涩二道组成,束腰以束莲柱将每面划分为三间,中刻火焰式拱门、佛像、力神及妇女掩门等雕饰。
b.第二层八角形基座是上、下各用3层叠涩的须弥座,束腰用间柱和坐在莲瓣上的歌舞伎乐。
c.第三层八角形基座用宝装莲瓣与束腰作成回廊建筑的形式,回廊每面三间,有柱础、收分柱和斗栱,当心间前并刻有踏步,其他各间分刻佛陀本生故事。
②幢身也分为三段
a.下段包括宝山、刻有经文的八角幢柱和施缨络垂帐的宝盖。
b.中段包括有狮象首和仰莲的须弥座、八角幢柱和垂缨宝盖。
c.上段由2层仰莲、八角幢柱、有显著收分的城阙(刻释迦游四门故事)组成。
③宝顶段有带屋顶的佛龛、蟠龙、八角短柱、仰莲、覆钵和宝珠等。
④幢各部比例匀称,细部雕刻精美,在造型和雕刻上都达到很高水平,是国内罕见的石刻佳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