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总以为是小孩子看的,对于成人阅读没有什么价值,但这次担当者行动把它列为共读书目,全国各地一千多名教师一起共读,一起打卡,让我对这本书不得不重新审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黑柳彻子的名字赫然出现,日本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文中小豆豆的名字就叫“彻子”,小豆豆的经历其实就是作家黑柳彻子童年的经历。1981年她根据巴学园的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窗边的小豆豆》,在日本创下有史以来图书馆销量第一的纪录,并被译为35种语言,感动了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读者。
一、为什么书名叫《窗边的小豆豆》?
全书通俗易懂,语句新鲜活泼,小豆豆是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小女孩。她对什么都感兴趣,喜欢幻想,喜欢新奇,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站在窗户边往外望,她在望什么呢?原来街上不时有宣传艺人走过,她觉得很有意思,看到有人走来了就立马打招呼,丝毫不管是不是在上课。宣传艺人被她吸引过来后,她就央求人家表演一段,就这样,宣传艺人把舞台放在了教室外面,小豆豆着实享受了一次次的民间艺术大餐,就因为这,人家都叫她“窗边的小豆豆。”
二、小豆豆为什么会退学?
看了上面对小豆豆的描述,我想大家对小豆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她在原来的学校,属于那种“问题学生”。老师对她简直头疼死了。根本没有她的办法。学校的课桌抽屉是翻盖的,就因为跟家里拉开的抽屉不同,小豆豆觉得特别有意思,上课的时候,把桌盖打开了又关上,关上了又打开,一节课让老师无语,没有办法上课。这只是其中之一,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她喜欢站在窗边,看到宣传艺人就打招呼,宣传艺人来到教室外面表演,一节课老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表演,窗外有一只正在做窝的燕子,小豆豆伸出脑袋不停地和燕子说话,完全忽视了老师还在上课。所有老师都受不了小豆豆这种行为,学校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只能通知小豆豆的妈妈把她带回去,就这样,小豆豆退学了。
三、来到新学校。
小林宗作校长创办了巴学园,这所学校只有五十多名学生,有趣的是学校的教室都是用一辆辆的电车做成的。小豆豆看了第一眼就被这样的学校吸引住了。校长要对小豆豆进行面试,小豆豆可不管这些,对着校长就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四个小时里,校长很认真地听小豆豆讲话,最后面试成功了,校长收下了这个学生。小豆豆开启了巴学园之旅。在巴学园里,没有刻意的规章制度,做什么都很随意,我觉得小豆豆是幸运的,有一对宽容的父母,更是遇到有独特教育思想的小林校长。小豆豆的成长就是在他们不断地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父母不随意挑剔他,哪怕他被退学了,母亲很烦躁,但也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顺着他的思想走。校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宽容的,放心的,哪怕小豆豆去掏粪坑,他只是淡定地说一句,弄完后记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回去……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小豆豆慢慢长成了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物,其实在这个学校的大多数人都和小豆豆一样,这和巴学园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豆豆的课余生活是丰富的,也是随心所欲的,她可以自由地玩耍,丝毫不用管会不会犯规,会不会受到大人的责骂。从学校拿回家的第一张成绩单,上面标的是等级,小豆豆估计也看不懂,她把成绩单给洛基看,一只狗也成了小豆豆家里的成员,成绩好坏在小豆豆心里是不以为然的,只要开心就好,小豆豆的父母也是这种理念吧!一个娃娃,如果没有分数这个金箍棒拘着,那简直就太幸福了。由此可见,小豆豆的父母心何其大!简直对娃娃没有什么要求或者期待,自由发展就好。
四、读后的反思和收获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发现小豆豆自信、勇敢、有担当,富有爱心,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这与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小豆豆的父母深谙儿童的天性,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和规律,凡事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小豆豆家是人人都羡慕的家庭,爸爸妈妈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爱孩子,并向孩子学习,这一点,值得很多家庭学习和借鉴。
有这样一个细节,学校暑假要开展露营活动,家长们有点担心,孩子太小,但校长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信,他们的露营活动是在学校的礼堂里,安全得很。在礼堂里,校长给孩子们示范怎样搭帐篷,一个个三角形帐篷在礼堂里一字排开,小豆豆和同学们开心坏了,在帐篷口钻进钻出,玩得心满意足。虽然礼堂里露营看不到星星和月亮,但孩子亲身感受到了露营的快乐。这就够了。
巴学园里,分数不是最主要的,让孩子们开心地成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才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小豆豆就是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成长为巴学园里最有特点的学生。她从来没有迟到,上课也不站在窗边了,她在巴学园的群体生活中,渐渐地知道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我觉得巴学园注重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感受知识的魅力。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生活教育是一致在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往往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头脑里的知识是硬灌进去的,知识在“仓库”里成了不会流通的“货物”。而在生活中让孩子们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他们能激发头脑里已有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画面、事物形成表象。这样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就活起来了。
巴学园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却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人才,从这 里走出去的学生无不是社会精英,他们阳光、有正义感、有爱心,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