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现自己进入一种万物可学的状态。
01
以前我吃完饭过半天才洗碗,炒红菜苔都是用刀切,总觉得干这些事好累好费时间。
上周我妈来住了几天,我发现她干起家务来特别利索,看起来毫不费劲。
看她在摘红菜苔,我说用刀切多快。我妈说,“快是快,吃到嘴里打渣,那有什么吃头,像我这样剥着吃才好吃,不信你今天试试”。事实证明确实嫩很多。
每次吃完饭,我说让她先把碗放着,等下我来洗。她说,“那么一点点事情还拖,一下子干完多爽快”。
在我妈离开后,我自己准备炒红菜苔和洗碗的时候,我想起我妈说过的话,我觉得还挺有道理。吃是吃进自己身体,前面图省事,后面自己买单;事本不大,但一拖就大了。
想到这里,我吃完饭立马洗碗,炒红菜苔也摘着吃。没想到这么多年的坏习惯,一朝被我妈收拾。
02
最近动了想做卤蛋和煎饼的心思,但自己对食材的认知还停留在柴米酱醋茶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昨天晚上逛超市,在经过食材区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在卤料、面粉区站了很久。
我从这里了解到一些常见的卤料,如八角、桂皮、月桂叶、草果、小茴香、山奈、豆蔻、丁香、火麻仁、芫荽籽,还可以边看边闻,这样一下子全辨识清楚了,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意外发现它们的名字都很文雅动听,不禁感慨古人的文化底蕴,一枚小小的食材都叫得这么清新脱俗。对比之下,我们现代人对文字的感知迟钝多了。
进入面粉区才知道种类的庞杂。像小麦粉、淀粉、糯米粉、粘米粉、自发粉、嫩肉粉、酥肉粉……看上面的介绍和对照自己吃过的食物,把它们的用途粗略地过了一遍。
小麦粉用作煎饼、包子、饺子,淀粉勾芡用的,糯米粉用作汤圆,粘米粉可做粘米粑,嫩肉粉裹猪肉用的,酥肉粉可炸鸡柳……一下子全弄明白了。
不禁感叹超市真是小白学生活的好地方!
03
前几日福田区做了一场云上音乐会,看见朋友圈有人分享,我就点进去看了。哪知道看不懂交响乐的我,最后看得热血沸腾。后来还拉着先生跟我一起看。
我们两个一边看一边激烈讨论,从音乐会的现场布置、摄影师的镜头运动、总控的调度、演奏者和指挥家的精神状态、各种乐器的名称,我们一一涉足。
要知道我们之前没有任何观看经验,无意间填满了这块空白。比如我们知道了一场成功的音乐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认识了弦、木管、铜管、打击和色彩乐器,区分了欧式、美式坐席。
不是这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交响乐,更不会主动去了解它。但它来了,刚好我在,我就接住了。
04
前天中午炒藕片想加点葱花,谁料冰箱里没货了,但跑楼下买又要好久,只能将就。
这样的事情常有,在牺牲最后一盘完美的清炒藕片后,我决定开始采纳朋友的意见——在阳台种点小葱花。但我自己从没种过,还好一打开手机,各种方法铺天盖地。
起早去菜市场挑一把带土的鲜葱,从根茎处剪开,把根种进花盆里,浇点水,然后静候它的成长。但忍不住时时去看它。想想以后一边炒菜一边顺手掐掐,多好玩。
记得小时候家里做饭都是烧柴火,我妈每次炒菜,快炒熟了,就喊我摘葱花,“快点快点,糊了糊了”,我不得不放下动画片,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菜园,洗干净后交到我妈手上,我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每次都叫我,不叫他(弟弟)!”
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最近整个人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我可以包容吸纳很多以前我看不见的东西,我现在可以从我妈身上学,从超市货架上学,从音乐会上学,从朋友的建议上学。
但其实这些东西一直在那,时间也在那,只是我们不在意,所以我们看不见。记得王阳明曾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人和物都有自己的磁场,同频才会共振。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我舍得为生活花时间了。我评判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不是看它能不能给我带来利益,而是看它能不能带来内心的喜悦。
当我真正开始生活,我发现之前的自己到底有多么闭塞,多么狭隘,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学的,而这种由内而外的喜悦,并不比你今天多赚一点钱,少多少或廉价多少。
这个社会有人教我们赚钱,有人教我们理财,也有人教我们技能,但很少人教我们生活。可生活处处是学问,又处处是宝藏。
汪曾祺先生也曾劝告我们,“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一个人生活的兴趣广一点,自己喜悦一点,“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疏寂感也会慢慢消融。
我来深圳已有六年光阴,但这六年里,我无时无刻不是以一个打工仔的身份活着。我不敢停下来,不敢享受生活,不敢把它当家,是因为深圳不允许吗?是因为经济不够生存吗?是有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吗?不,都不是,是我的心态。
我越努力越对抗,生活越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反而当我放松下来,向生活敞开大门,生活也欣然朝我走来。
我试着慢慢脱去打工仔坚硬的壳,开始像每一个深圳人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安然地生活,并且这种安然和我在故乡时的自在慢慢重叠。他乡亦故乡,心有归处。
——写于2021年11月19日
作者简介:秋青,90后写作者,热爱文学和写作,已创作50万字,多篇散文被地方官媒转载。个人公众号「秋青写文」,记录生活,寻找生命色彩,让每个人都能从此汲取平静的力量。现居深圳,从事文案策划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