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周末,宅在家中,闲来无事,随意翻了翻腾讯视频,无意间打开了一部名为《走路上学》的电影。
这一看不要紧,从莫名的感动,到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再到忍不住泪流满面,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整整悲伤了90分钟。
电影拍摄于2009年,取材于云南怒江边上的一个贫困县的小山村。一条怒江将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分成了两岸,又因为贫穷怒江上没有桥,江这边的孩子每天都要自己滑滑索到对面的学校去上学。
一个叫做瓦娃的小男孩,每天都看着姐姐上学而羡慕不已,自己却要等着父亲从城里打工回来才可能去。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父亲总是不回来。他是在受不了,终于有一天,他偷偷的拿着滑索一个人滑到了江对岸,趴在学校教室的窗台上,偷偷的看着姐姐上课。
后来,从深圳来了一个实习的女老师。老师对孩子们心痛不已,关爱有加,利用自己的关系给每一个孩子买了一双雨靴。家访时又看见了第一次偶遇的瓦娃,知道了他对上学的渴望和对新鞋子的期盼。又恰好遇见姐姐在商店里买盐,于是便给瓦娃买了一双运动鞋。高兴的姐姐带着新买的运动鞋滑索过江,行到江中时看见鞋子要快掉了下去,转身勾鞋时,滑索却滑离了索道,姐姐坠入了江中,不知去向。
悲剧就此发生,从此瓦娃便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后来,桥修好了,可是与姐姐当初走路上学的约定却再也无法实现。
看着弹幕,大多数人都是感动,也有一些人在进行反思,但也有极少数奇怪的埋怨。
有的说,老师就不该给他买一双新鞋;也有的说,为了一双新鞋而翻身坠江很不值得,这岂不是与“何不食肉糜”的说法别无二样?
悲剧不可避免。即使不会发生在姐姐身上,也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即使不会因为这一次的鞋子而坠江,也会因为某一次的失误而发生巨大的风险。
真实不可亵渎,贫穷才是本质。当我们身处优异的环境,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别人的事情指指点点时,千万不要忘了自身的苍白。对于贫穷,对于真实,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真正的看见,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处境。
很多人义正言辞的讲述着所谓什么的穷人思维,不改变思维就没有什么出路之类的至理名言。可是,一个人吃饭都是问题,穿鞋都是问题,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除了活下来,还有什么能力去想其他的东西。
悲情不可延续,我们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流泪上,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做一个悲天悯人的人,只是能够让自己能够做得好一点,有机会的时候为他们多做一点。
与他们相比,我更担心自己的下一代。他们不曾经历贫穷,不曾感知物质匮乏,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们是幸福的。可即便是这样的幸福,他们还是不满足,还是会觉得委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去面对人生的坎坷?
更可气的是,近期曝光了很多的巨婴,他们不负责任的言行,肆无忌惮的态度,毫无底线的张狂真是让人愤怒无比、痛心无比。
有的孩子,为了一双鞋而坠入江中,心中却充满希望,充满情谊;而有的人却占着优厚的资源,甚至是占有着优厚的公共资源,却怼天怼地,骂爹骂娘,真是巨大的反差,极大的讽刺。
走路上学,多么平淡的一个要求,却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故事,更沉重的是他的真实,以及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