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单曲循环一首歌,林志炫的《空》,就是彭于晏版《悟空传》的那首插曲。
《悟空传》是个悲壮的故事,壮怀激烈、热血澎湃、痛不欲生、如鲠在喉……各种情绪都有,无论是年少时看还是中年时看,都能体会到小说里的那种深层思考,今何在是认真在写人性的拷问。“妖王悟空”到“斗战胜佛”的决裂,紫霞从仙到魔的执着,天蓬面对阿月的痛心,卷帘被毁掉百年心愿的绝望……整个故事痛彻入心,但痛到极致却没有嚎哭失态,故事用介于“我”和“旁观者”之间的中间视角,冷静或者说冷酷地讲述所有人的过往和未来,至情至性,却不是歇斯底里。
所以这样的小说到了电影里被改得只剩下单薄痴狂的爱情,我觉得很莫名其妙。相比之下,林志炫演绎的这首插曲反而更适合当做对原著的致敬。
首先,醇厚立体的声音。
林志炫的歌技术性极强,气息、发声的锤炼少有人可与之比肩,但他只在恰当的地方用恰当的技术,漂亮而不过分。
云散落 风不停
几度拥有 几度失去
不曾忘记前世的约定
一路从黑夜到黎明
浮浮沉沉 寻寻觅觅
终是一场梦 不醒
云飘零 风不离
真心相拥 奈何相离
醉笑不提所谓的宿命
原是场梦幻的泡影
请注意听,
1分26秒“云散落风不停”处“散”与“落”之间的震颤;
1分54秒“一路从黑夜到黎明”处“黑”与“夜”之间的悠长,
4分34秒“梦幻的泡影”处“影”之后的无限留白。
声线一波三折而连绵不绝、渐次叠高,安静听去,仿佛能在眼前看见层叠如实质的水纹。对,就是往湖面投进一颗石子,一圈一圈散开、错落有致的那些涟漪水纹。林志炫的嗓音,清冽如泉,醇亮如金,唱出了难得的立体感,没有任何刻意的炫技,但是这能化听觉为视觉的“通感”音质已经动人心魂。毕竟只有极美妙的声音才能让听者有 “听声拟物”的感官互通,如魏晋时嵇康《琴赋》中所写:“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赞叹琴声妙绝如高山峨峨、如流水汤汤,可见其佳。
有了如此嗓音的加持,普通的歌便有了高级感——看似平淡无奇,但处处细致。这样好的声音让你都不好意思怠慢歌曲的意境,不自觉就认真去听,而静心听了就会沉浸其中,随着歌声牵引,去品味小说的那种梦幻破灭的绝望无力和哀伤。
其次,哀而不伤的克制。
林志炫的声音特点是美声打底结合通俗唱法,高音高亢、中音厚,低音气息极稳,其他诸如发声、换档、气息等等所有能说出来的技术层面参数,他都能达到95分以上。在这样强大到近乎无敌的情况下,林志炫对歌曲的关注已经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更多在于情感的把握。因为声音太过强大,所以他唱任何的歌都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唱歌有一种完美的抽离感,更像是理性而不失生动地转述别人的故事,克制而内敛。
而《悟空传》里处处人心悸动,通篇不甘、愤懑、抗争、血与泪、爱与恨、转瞬与永恒,今何在写来从来都是平淡至极、不加任何藻饰,那句“我要这满天神佛都烟消云散!”,读者感受到的是直达心底的锋芒锐气,而不是华丽的铺排。
今何在的故事用质朴直击人心,林志炫就用绝对掌控力的嗓音气息去还原这个悲剧的内核,知其悲而不溺于悲,理解悲剧的实质从而举重若轻地吟唱,把悲伤缓慢如针细细推入你的骨髓。整首歌曲从头至尾,林志炫的声音都没有嚎哭失态,只有曲终最末一句,“终是一场空 无明”,才忍不住情感外放,最后三个字才听见哽咽的哭音。三字之哭,痛彻心扉。
《论语·八佾》里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形容悲哀而不过度、情感有节制,在这首《空》里,林志炫完美演绎了这句话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