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把家安在北五环后,13号线就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这不仅意味着我每天上下班需要花费往返约1小时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还意味着要路过“换乘灾区”西二旗和“宇宙中心”五道口。
你懂的。
无论是早上出门,还是晚上下班,每次出门都要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偶尔还要怀疑几次人生。
于是,怎么打发单程40多分钟的时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为此,我也做了很多尝试:
※游戏: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产生身心愉悦感,40多分钟的路程也就是几局“天天爱消除”的事,如果再加上一副降噪效果良好的Bose QC25,几乎感觉不到路途的存在。
但前提是夜深人静时不会产生虚度光阴的心里负罪感——我好像做不到。
※阅读: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讲,地铁上聚涌的人群比安静的书桌能够催生更高的专注度,并且在一群看电影、打游戏的人群中端着一本加缪的《局外人》孑然而立,显得格调爆表有没有!
但是,车厢拥挤和摇晃导致的眼睛酸涩也是一种会呼吸的痛。
是的,早晚高峰的13号线就是一场噩梦。
好在有这些可以选择:
无聊的上下班路上,可以看这些...
【罗辑思维】
在视频节目没有正式停播之前,看一期《罗辑思维》是上下班路上的首选。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一共做了三季,每周更新一期,每期约60分钟,一直做着现象解读、旧书挖掘、新书推销的行当。作为一档标榜“有种、有趣、有料”的知识类脱口秀,尽管有着较好的信息导流和知识拓展,但其在价值引导或者思维提升上做的努力着实有限,因而显得有些名不副实。正是因为这一点,从侧面衬托并放大了罗振宇本人在其中的作用。事实上,罗振宇强大的表达能力或多或少地掩盖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崔雷老师就曾评价其为“中国公众人物表达习惯最好的人”。
好的表达能力有时意味着把复杂的事说简单,有时意味着把简单的事说有趣。罗胖不仅兼而有之而且已炉火纯青:无论是自己的自媒体节目,还是《奇葩说》这种综艺节目,还是长达数小时的跨年演讲,他永远都能应对自如。
罗胖在创业之前一直供职于央视,担任节目的策划人,丰富的新闻媒体从业经历使其能够很好体察受众的关注点和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尽管《罗辑思维》主题多数情况下是一本书或一个现象或某个史实的综述式表达,但是他永远能够纯熟地控制表达节奏,简单明快,妙趣横生,不落俗套。
总有这样一种人,或许你也说不出为什么,但你总愿意听他说话——哪怕他说完了你什么也没记住。
罗胖就是这样一个人,幸运的是,他言之有物。
推荐指数:4星
无聊的上下班路上,可以看这些...
【冬吴同学会】
目前最好的知识谈话类节目,没有之一。
这档节目脱胎于2008年开播的《冬吴相对论》,每期约25分钟。尽管当时定位为一档“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的商业脱口秀,但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对话形式下对当下社会话题的深度洞察与解读。主播梁冬通常扮演着提问者的角色,百度副总裁、民间中医组织“正安聚友会”创办者等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有极其广阔的视野。解读者吴伯凡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社科院,并长期供职于《21世纪商业评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媒体素养,具有深厚扎实的哲学功底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阅读量,在分析问题时展现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见地和深度。
最初关注这个节目是读研期间,那时每天要往返两个校区上课。当时最大的幸福便是在班车上就着京藏高速两旁的风景听两期《冬吴相对论》。尽管当时这档节目已经因各种原因停播,但是节目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比如2010年第41期节目就已经开始解读近来较热的“怪诞行为学”和“可预见的非理性行为”,2014年440期在讨论如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实现自我增值与迭代时,吴伯凡提出了“时间的朋友”这一概念。
正如你知道的,一年后,这个概念被一个胖子引用,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跨年演讲主题。
相比起罗振宇异于常人的表达能力,《冬吴相对论》则以更强的思辨性和更大的信息量见长。尽管每期节目时长仅为《罗辑思维》的二分之一,但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沉淀和消化。而节目中间穿插的问题设置,使看似分散的对话重点更加突出,提纲挈领,系统性更强。
或许你可以像听一场演唱会一样去听一期《罗辑思维》,却必须用听专业课一样的精神状态消化每期《冬吴相对论》。作为“知识大神”的吴伯凡不仅有极为广阔的知识疆域,并且逻辑性极强,多学科知识均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除非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很难在高密度的知识和思辨中形成心流(flow)。
如今,《冬吴相对论》更名为《冬吴同学会》,正式满血复活。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获取。最新一期节目主要探讨这个时代对于阅读习惯的再塑造,生命节奏感解读纸质书不朽的生命力,值得关注。
推荐指数:5星
无聊的上下班路上,可以看这些...
《圆桌派》
关注到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每期时长和我路上时间最为吻合。从窦文涛点香到众嘉宾举杯话别,刚好就是立水桥站到西直门站的时间。
亲测如是。
这档节目脱胎于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本质上是一档谈话节目。用节目组自己的话来说,“节目紧跟时事新闻,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圆桌派》除了将原来的“三人行”变成了“四人谈”,节目的基本的定位未变。所以,对于习惯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一思路的人而言,看这档节目简直就是就是一种煎熬:虽然目测每期话题在四位嘉宾的热聊中得到了充分讨论,但最后并没有给出什么结论性答案。
这档节目从第二季中间开始关注,嘉宾配置一般是三张老面孔搭配一张新面孔,老面孔中除了窦文涛,出镜率较高的包括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马未都、蒋方舟,最近的几张新面孔包括何冰、蒋雯丽、韩庚、李玫瑾、李小牧等,谈的话题也算比较应景,比如人设、渣男、佛系、烂片等等,嘉宾配置和话题选择可以说足以让人产生期待,并且节目节奏轻缓自然,屡见妙语奇句。
但是坦白来讲,窦文涛对节奏的把控并不让人满意,作为裁判员表现出了极强的参赛意愿,其他嘉宾的发言时间和份额受到了来自主持人的挤压,这并不合理;嘉宾中梁文道和许子东的知识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在一些问题上的解读比较到位。嘉宾中除了何冰,还不能和其他三人形成很好的化学反应。
推荐指数:3星
无聊的上下班路上,可以看这些...得到App
最后,还是要说罗胖。
得到App是《罗辑思维》转型后的主要平台,主打知识付费服务。但是“得到”定位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强调知识平台定位,并且罗胖在多个场合也强调有效学习是要脱离舒适区;另一方面又宣传诸如“每天读本书”“每天10分钟,教你地道经济学”高性价比的学习模式。
在号称付费知识元年的2017年,为了支持罗胖的事业也着实花了些银子,买了包括薛兆丰《北大经济学》、熊逸《熊逸书院》、吴伯凡的《伯凡日知录》和熊太行的《关系攻略》在内的知识专栏。同时,App为预付费用户提供了很多免费学习材料,包括改版后每天10分钟的《罗辑思维》和《李翔知识内参》。
但是,除非你有超强大脑、旺盛精力和过剩时间,对于一般上班族而言,一次性买入太多课程的结果往往就是贪多嚼不烂。所谓每天10分钟学懂一个经济学知识点或者学通阳明学的某个学说本质是一种吆喝的噱头,因为除了实时接收的信息,还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知识复盘和体系归类,否则很快就会遗散。得到的优势在于不断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日趋成熟的产品功能,如新增的语速调节功能。
今年斟酌再三,只是买了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断断续续花了大约1个月时间才勉强学完。
相信我,任何事物要学懂学通,真没有那么容易。
推荐指数:3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