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北京市北京北京
我的个人成长三部曲—写在北京成长俱乐部成立时

我的个人成长三部曲—写在北京成长俱乐部成立时

作者: 顾嘉 | 来源:发表于2013-09-09 10:11 被阅读0次

    在阿雷的号召下,我参与了今天在文化大厦举办的“北京成长俱乐部”的筹备会议。周日早上6点多爬起来从南城赶到海淀参加活动,对于曾以“觉皇”著称的我,在以前来说是不可能的。回顾自己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七年时光,看到、感受到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变化,突然觉得应该写篇文章总结一下。

    参加工作已经有七年了,自己也曾遭遇过挫折、迷茫,也曾想到过放弃、退出。但在一次次关键时点,最终选择了“不抛弃、不放弃”,一路走来,感触很多,收获更多。借用方文山在《开讲啦》中的一句话:“人生遇到的挫折,就把它当做你人生小说的一个章节,做一个有故事可以说的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写一写我成长道路上的三部曲,聊作纪念,也希望为和自己一样追逐梦想的伙伴们加油、助威。

    一、跟自己“死磕”的工具弟

    都市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在陌生的城市践行梦想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正如筷子兄弟在歌中唱的那样“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昔日意气风发的莽撞少年面对各方面的沉重压力,磨圆了棱角、失去了锐气、消磨了意志。但有那么一天,我告诉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心中那个“钢铁侠”小宇宙爆发,开始踏上了追寻意义的征途。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规范我的生活,如果对我那一个阶段的人生打上标签,会有“知识管理”、“时间管理”、“GTD”、“晨间日记”、“番茄工作法”、“时间日志”、“PKM”、“各种笔记软件”、“打卡”……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我的生活状态从原先的极端忙碌变成了“节奏!节奏!”,我几乎成了《Friends》中的Monica,对身边的一切进行归类、整理、打标签,并乐此不疲。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和朋友吃饭时喝多了,晚上回到宾馆迷迷糊糊地摸出手机开始“扇贝打卡”,同屋的兄弟直呼BT。回顾那段时间,自己在生活节奏的掌控中的确获得了很多关于个人成长的“法”、“器”层面的知识,获得了很大的成长。我将这一段经历归纳为个人成长的启蒙阶段,学到的更多是“规定动作”,这对于日后成长得更快、更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虽说自己目前仍热衷于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但相对于前期的“痴迷”已经有很大改善,“强迫症”的状况也不再困扰我,在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更加自由的呼吸。)

    二、心智“初开”的博文弟

    写作是多年的习惯,这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更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博客是微软的space,现在自己在网络上用的ID“嘉年华”就是自那时候用起的。在space上,自己写了很多工作上的小思考、生活中的小感悟,如今读来,青涩无比却有趣得很。真正开始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行业、对企业的一些观点要追溯到2009年4月,我在行业内的移动Labs网站轻博客注册并写了一篇十分“主旋律”的博文——《新时期仍然需要艰苦奋斗》,但石沉大海,没有获得任何回响,时至今日,那篇文章也仅仅获得了2000多的点击量。(意外发现,那篇文章要放在全国火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却是相当应景~)时隔三年后,我重新开始提笔在移动Labs上写文章,与上回的“遇冷”不同,我的文章逐渐出现在“名博推荐”栏目,甚至作为“头条”被推送阅读,这让我更加自信。在今年元月,我正式与移动Labs网站签约,成为百名顾问中的一员,这给了我极大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作的信心。我开始处处留心各种信息,结合自己对行业的观察、对企业的研究、对经营的思考,慢慢形成了独立思考、写作的习惯,完成了60多篇博文的写作。这个过程是辛苦而又快乐的,我在不断输出观点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新知识,结交了新朋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的文章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网易、信息产业网、飞象网、《人民邮电报》、《中国证券报》、《通信企业管理》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了我的文章,这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存在感。虽说没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那样的豪情伟志,但的确体会到了“文以载道”的乐趣。

    现在,我创办了自己的独立网站(故事书|www.gushishu.net)以及微信公众账号(故事书|GFM1983),想让更多爱好写作、乐于表达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影响到自己希望影响的群体。正如微信公众账号的那句广告词——“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如今,“故事书”这个品牌已经开始发挥影响力,虽然微小,但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也希望以此来带动更多的人,通过写作,改变人生。

    写作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然而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似乎标志着心智开启了,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写作给我的并不仅仅是个人品牌的助力,更多的是帮自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沉下心思考,这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非凡,正在经历职业发展瓶颈的朋友们,如果想不清楚,最好能够写下来,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明白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对于开启心智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社群情节”的沙龙弟

    从第一天接触互联网起,我对虚拟社交网络就充满好奇,一群陌生人竟然会围绕某个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大约五年前,为了便于联系全省的秘书人员,我建立了第一个工作性质的QQ群,一年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办群的基础后,借助一次全国培训的机会,我建立了第一个面向全国的飞信群,搭建了全国同行的沟通平台,从一个只有不足30人的小团队发展到今天的180人,团结了中国移动在集团、各省、各专业机构的“笔杆子”们,如今已经成长为秘书团队的一个品牌,很多新“入行”的同事也借助这个平台认识了更多的前辈、获得了有力的支持。我一直是群里的“活跃分子”,努力保持着群的活力与生机。从这些经历来看,我注定是一个天生具备“联网”属性的人。

    今年起,我逐渐对各种主题沙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各种基于兴趣的线下沙龙在一起开展讨论活动更是让我“垂涎”。在综合考虑了自身各项条件后,我决定成立自己的线上沙龙。说干就干,从构思到形成,“半月谈”线上沙龙在10天后“问世”,从组织架构、成员招募、规则制定、标志设计到活动开展(截止到目前,我们一共开展了8次线上沙龙活动)……每个人尤其是几位核心成员都在“半月谈”的成立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并获得了快乐。“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路上总会有同行的人,我们一起谈生活、谈工作、谈家人、谈朋友,让我们认真去看看生活的整个世界,仔细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这段话是我写在沙龙杂志创刊号的一段话,如今读来,仍然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个体都能方便地接入网络,成为一个节点,世界变得更小、更平。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认识或者结交“无网”年代永远不可能认识的人,移动互联网让人变得更容易“联结”,各种社群在这样的环境下犹如雨后春笋呼啦啦地成长起来。

    这是一个好时代,很多人通过社群获得了持续成长的能量,甚至改变了人生轨迹,很多人通过社群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此不再孤单,很多人通过社群建立了个人的品牌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社群中来,从中寻找力量、勇气和方向。因为,社群的成长会带动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成长也会推动社群成长。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妙处就在这里。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这条个人成长的路上,我一直努力保持着追逐“最初的梦想”的那份激情、那份执着、那份勇敢、那份坚韧。让我高兴的是,如今有了更多同路的伙伴,和我一起前行、一起成长。

    加油吧,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个人成长三部曲—写在北京成长俱乐部成立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zf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