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y Pollak说:”严歌苓擅长观察社会百态,她的文字时而让人大笑,时而让人陷入卡夫卡的噩梦里。“
这篇小说是歌苓的早期作品,故而没有日后文笔那样纯熟和深刻。但因为她是文艺兵出声,对这一题材有直接经验,所以这本小说显得真实而有代入感。
小说的叙事方式也很有特色,以生命垂危的陶小童的诉说为开头,情节在现在与过去的不断穿插。第一人称直叙为主,夹杂着第三人补叙。作者在描写对过去的回忆中不断设置悬疑,当一件事引起我的兴趣,让我想知道接下来到底发生什么时,作者又画面一转,情节回到当下陶小童被救援的状态了。
在严歌苓的作品中,叙事方式同样很有特色的是《扶桑》。里面第三人称叙事和第二人称叙事的不断穿插,并且都是多主体叙事。
严歌苓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没有纯善和纯恶之人,都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真实。有热情漂亮、精神饱满却爱慕虚荣的班长孙煤,有善良且读书甚多、却又为了不过于引人注目而掩盖了锋芒的陶小童,也有抠门而木瓜脑子的蔡玲,以及平日里一本正经却又在梦里喊陶小童名字的王掖生......
有时让人忍不住去猜想,这些人物是否真实存在?或者说,他们是否有原型?
虽然这本书出版于近二十年前,我却丝毫没觉得有什么时代隔阂和落伍感。她的叙述方式带有严氏独特的幽默感,却又出其不意地扎你一下。
这篇小说的一些情节和描写方式都是在不动声色中搞笑的,我曾无数次笑出声。比方说她写彭沙沙:“彭沙沙演得很来情绪。这姑娘有个好处是干任何事都劲头十足。比如她扫地,简直像跟地有深仇大恨似的。”
但有些文字又像是在人的心口窝扎了一刀,而后慢慢旋转。比如那个才14岁,为了一套旧军装就献出自己贞操的小女孩。她已经足够可怜,偏偏家里人愚昧,怕这件事情被人知道,给她随便找个地方就堕胎了。
堕胎后发生了状况,家里人又把她藏着。实在藏不住了,就给送到医院去了。之前苟延残喘了那么久,最终还是去了。
严歌苓是这样描写的:“死者那不干净的躯体作为一具标本献给了医学。她骨骼还是不错的,将要发挥比她活着大得多的作用。”
虽然作者只给了她寥寥几笔,却让人感到沉重得喘不过来气。这种命如蝼蚁的感觉,我在《扶桑》里看到了太多次。而这一次因为年代离我们不远 ,更让人感慨万分。
好在,画面一转,陶小童很快就去恐龙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去了。
这就是严歌苓厉害的地方,把读者的情绪完全卷入了小说里,让你陪着他们哭,陪着他们笑。
不知怎的,从陶小童和徐北方的身上,我能寻到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个在周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环境里,他们独守着心中的那个世界,他们孤独、渴望自由、对书籍这一精神食粮汲汲以求。这也许正是他们爱情的根源,孤独的人遇到了同类,总是会摩擦出火花来的。
陶小童读过很多书,她有自己内心的小世界,对万事万物都有独特的看法,不随波逐流,不跟别人进行无意义的闲聊和打闹。所以,别人拒绝她入团时说:“她总和咱么不一样。”
而她不为自己作辩解,只是委屈又自卑地笑了一下。
她在观察恐龙化石时,一个人沉浸地想着恐龙灭绝的多种说法,甚至忍不住用手去试探化石的真假。而当她回头时,发现周围空无一人。她的小伙伴们说,这跟咱们日常生活没有关系,有什么好看的?
生在那个整齐划一的年代里,陶小童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合群。她对待纯粹的爱情的追求,她的聪颖,她的独立思维,她的一切都显得和所处环境格格不入。
在拒绝王掖生的表白时,她在心里说:“爱情是个古怪的东西,它无所谓是非,不计较优点和缺点,它要怎样就怎样。”
倘若陶小童确有其人,我倒想跨越时空和她交谈。
徐北方把头蒙被子里画画的场景,让我想起自己码文的状态。就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存在于自己构建的小说世界,不愿被任何人打扰。
记得严歌苓在一篇演讲中提到过,她不喜欢写散文而更多写小说的原因,是因为小说对作家起了一种保护作用。有些内心深处的想法,她可以借助人物的嘴说出来,这样给她一种安全感。这样,人们提出某个观点时会说“严歌苓笔下的谁谁谁是这么说的......”,而不会说“严歌苓是这么说的......”。
此后,在我和她的一个角色的观点产生共鸣时,总会默默思考,会不会严歌苓也是这么想的呢?
严歌苓的小说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随着时间的推进,万物转换,对错在时代的变更中不断颠倒。怎知彼时被公认为劣势的,此时不会成为优势?而彼时的优势,此时不会成为劣势?胡沙沙被强奸后,刘队长却因此将大学保送名额送给她。作者是这么写的,“看来耻辱也不见得会使人变得那么糟糕”。
王掖生的老实本分原本被公认为“优点”,他被所有人称赞,可“平淡无奇是他的唯一特征,这一特征使他区别于所有人。”
而随着年代的推进,社会主流思想的大幅度变化,他的这个特征也越发不被人认可。
作品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在双线叙事的结构下,故事转换的背景交代得不够详细。并且,转换来得略显突。陶小童和萧穗子的原型大概是同一个人,但是套小童的人物形象没有萧穗子鲜明,性格也没有萧穗子那么有灵气。
但是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佳作。它承载了一个年代,而那个年代是属于严歌苓的青春芳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