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读书
《人间失格》尾声:孰轻孰重?

《人间失格》尾声:孰轻孰重?

作者: 山泉_ae58 | 来源:发表于2021-12-04 23:36 被阅读0次

          痴迷精神、热爱文艺一定会弱化现实生存能力吗?

             

          《人间失格》的主人公“我”写作与绘画能力突出,为什么在现实生活里那么难于谋生和生存呢?

            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古今中外都比较普遍呢?

            梵高是那样疯狂的热爱与沉溺画布与色彩,却穷困潦倒必须依赖提奥的经济援助才能生存和绘画;

            生前他的画作只卖出了一幅,被人鄙视,但死后却成为世界敬仰的大师,世界画作拍卖的前十名里就有四幅是梵高的。

            为什么文艺精神类产品那么难于被认可,还基本具有几十年甚至是生前与死后的滞后性?

            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住行甚至精神都需要很多实用物品来支撑,人显然不能饿着肚子挂几片布条去搞文艺?!这当然是必须滴。

          安顿好生活不易,生存首先耗费人 很多时间精力。 生活差不多了,才能有心境谋求精神层面的滋养。

            但大部分人显然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满足自己那春天花朵般争分夺秒绽放的欲望。而这欲望,有人渴望灵魂丰盈,有人物欲至上,有人不管日子好坏浑然不觉,以为人就是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衰老,离去这么个程序。

            而人忍不住攀比的本性,加之精神产品成果很难外显量化的特性,让人更喜欢选择实用性、功利性、奢华性的东西作自己的标签,彰显自己的牛掰。

            一捆美金,一栋别墅,一辆法拉利,首席CEO,某排行榜第一……

            这些,看的见,摸的着,多实在,多耀眼啊。

            可精神类的产品比如文学作品、绘画、音乐、哲学到底何用?为什么很多大师终生热爱痴迷。

            这里就不能不谈及一个大词:境界。境界不一,所求殊异。

          但对普罗大众来说,精神层面的东西难于外显量化,远不如车子房子这类实用物那么有吸引力。

            一本《红楼梦》《柏拉图》类的经典放在手边床头,作用因人因时而异,有人视若思想珍宝,有人当做消遣的催眠曲,有人一生也不知它为何物。

        《  梵高的向日葵》《蒙娜丽莎》贴在客厅的墙上,《梁祝》在耳边回旋,可愉悦心神陶冶情操,但没有似乎也能活啊。

            弄来弄去,精神文艺本就是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有资格、有资本、有能力去接触和欣赏的极具个性化的东西,不具有普世价值,更不容易被界定和评赏的小众用品。

            喜欢热爱精神文艺的,乃是觉得喂饱了身体,更一定得喂饱精神,甚至觉得肚子可稍微亏待,可精神不得乏味贫瘠。

            比如《人间失格》,有人读完会得到一些疗愈,有人却会惊惧,有人会深入了解人性,有人会竭力抨击。

            而我会看到一个生命的成长、生存的艰辛挣扎与不易,体会到生命的核心价值在于爱,高品质的生命在于找到和把控好对自己来说几个重要方面的动态平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间失格》尾声:孰轻孰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bb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