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睡在诗歌里读书让生活美好
初夏读诗┃苏轼 《浣溪沙》

初夏读诗┃苏轼 《浣溪沙》

作者: judyjia0508 | 来源:发表于2018-05-02 17:20 被阅读67次

    南方多香樟树,这几天正在落花,淡淡的黄色,很像枣花。风一吹,就簌簌地落下来,每株树下,都积了一层。从树下走过,头上、身上,自然也免不了沾上落蕊。这优雅的意境,像极了苏轼那首著名的词: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sāo)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很容易懂。写的就是初夏时分的农村景色:枣花纷纷地落下,抽取蚕丝的缫车吱吱嘎嘎地响,穿着旧衣服的老农,坐在大柳树下卖黄瓜。这恬静、古朴的景色,细腻而又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触动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仿佛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熟悉的旧景。

    而此时的诗人呢?走了一段长长的路,酒劲还没有过去,不禁一阵犯困。太阳转午,天气热了,口渴难忍,于是就走到农户人家去,敲门讨水喝。

    这首词是苏轼任职徐州时所写。词中所写也正是徐州的风物了——养蚕,正是南方的特色呢!而苏轼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路途口渴了,去庄户人家讨茶,丝毫没有官员的架子,反而像是一个普通的行人,非常亲切。


    苏轼是一位文豪,但他的真实身份是官员。他一生的多数职位都是地方长官,有很大的实权。在任时,苏轼为百姓做了大量实事,颇有政绩,深得百姓爱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是苏轼率众祈雨,得雨后,又去谢雨,路途中的见闻竟成为笔下的词。

    欧阳修在著名的《醉翁亭记》里称自己,醉能与民同乐,醒能述之以文,是以他能“乐其乐”。其实,何尝是他,苏轼也是如此。不仅苏轼如此,还有许多的古人都是如此。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他们首先都是官员,其次才是文学家。他们是文人入仕,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做官,通过做官来为民、为国做事。所以,看他们的为政,读他们的诗文,内中的精神是一致的。

    他们浮沉宦海,但是,初心不改。范仲淹认为,一个真正的读书做官的人,应该是“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今天,我们再谈这些话,恐怕不少人都会觉得迂腐、可笑,而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靠这些切实做事的人推动的。

    林则徐曾经说:“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学史上那些留下来的名字,他们确曾牺牲自己,为民谋福祉,切切实实地为百姓、为国家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所以,历史才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苏轼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经历坎坷,最后主政在海南,当时的海南,其荒蛮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无论身处何地,苏轼都在尽力为百姓做事,都深得百姓欢迎,调离之时,百姓都自发地前往送行。近千年之后,他主政过的地方,依然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

    苏轼的诗词,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美,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历经挫折而依然直面人生的勇气,更让人敬佩和感念。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地不为自己生存,才能够天长地久。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众人的后面,反而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与拥护,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因为无私,反而能成全自己的名声。苏轼的不朽,其原因不也正在此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夏读诗┃苏轼 《浣溪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bc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