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跟别人的冲突在所难免,有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并不是我们主动要搞事情,而是我们老是被质疑或挑衅,这时候,我们在语言上和行为上的回应是否有理、有力、有节将直接体现出我们个人情商的高低。
大部分人在受到质疑或挑衅时,第一反应都是暴力的、直接的。我们一般的回应都是“滚”“你算老几,有什么资格?”“有本事你来!”“不跟你一般见识!”……这样回应完后给在场的人留下的都是情绪不稳、易被激怒的印象,甚至是觉得你不讲理,尽管错不在自己。
让人憋屈的是,等事后冷静下来时,自己再回想一遍,总是可以想起N多种既不使自己陷入被动,又能让对方无话可说的回应方法。这时候一般都是自己对自己说:我应该这么说XXX,我也可以那么说XXX,我还可以换着法说XXX…恨不得倒回去就刚才的问题重新对峙一番,但已经没有卵用了,这么做只会徒增懊恼的情绪。
即使我们做了事后演练,下次换个场景依然会控制不住去暴力回击,为什么会这样?
这跟我们固有的反应回路有关系,这个回路可以用一个行为模型来解释:触发器—动机—行为—奖励—触发器敏感度。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我,这个小我易被激怒,瞬时反应远超过理性反应。当有人质疑或挑衅自己时,也就是这个触发器被碰到时,内心当中的小我很快会进行自我防御。
也许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在语言或行为上直接、暴力的攻击方式在避免自己不受伤害的过程中是凑效的,自己有过很多次这种因为暴力回击而让对方退却的经历,同时在这种经历中还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畅快的宣泄。再加上每一次这种成功的体验就像是小小的“奖励”,不断作用于触发器,形成了一个负向的行为闭环,久而久之,我们大部分人都发展出了这种粗暴的回应方式,以致于我们现在一遇到类似的场景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也许自己易怒的行为在某一个阶段是管用的。但现在这种模式还如影随形,且影响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和谐,我们就必须要加以控制和改进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一、识别反驳类型。我们要很快识别被人对我们是质疑还是挑衅。比如在工作会议上,别人质疑自己的方案并提出问题时,反而是自己增进理解,完善和修正方案的好时机。这时候,应该详细耐心地去解答、探讨,这也是一种高效能的工作方式。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会很容易盲目地把别人的质疑当做是挑衅,进而陷入易激动的模式,让局面陷入尴尬。当碰到别人有意无意地挑自己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将它认为是“挑衅”,那就要尝试第二种方式。
二、停顿12秒。当碰到“挑衅”的情况时,我们要倒数12秒再做回答。在这12秒当中,我们需要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迅速回归平静,同时理智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最好是能说出个123来,让对方无话可说。要知道如果怒意冲上大脑时,我们智商为接近于0,这时根本就不可能找出对方的问题并依此作出理性回应。
三、把话装在套子里。即使是要表达自己的不满,也需要给赤裸裸的语言穿上衣服,这件衣服就是现象描述+情绪表达+需求表达。举个例子,公司聚会,自己负责点菜,上菜后有人不停地埋怨说菜点的不合理,让在座的自己很没面子,这时候该怎么破?可以试试这么说:我之前确实点菜经验少,今天点的菜确实有点问题,还请王总多担待。但小张你也有问题,有什么意见你可以回去单独跟我说,不应在领导前这么说,大家今天聚会都是为了开心,你下次一定要注意。这样说既给到了领导面子又表达了自己不满,效果肯定要比甩下一句“你行你点”或者“爱吃不吃”要好得多。
最后,要克服固有模式,需要不断地练习、应用以上3点,直到自己可以对那些不友好的人或事做出完美的临场,迅速拯救回自己的理智,远离失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