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3 闫安
去年至今,不同形式参观学习了国内六七个保险产业园。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的。
发现国际上甚少有叫保险产业园的。国内其他金融行业类别也没有产业园概念一说。例如没有叫“银行产业园”、“信托产业园”、“证券产业园”,顶多有叫“基金小镇”的。可是投资和资产管理与地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
国内保险产业园之所以近年来渐起潮涌,与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保险国十条”有密切关系。该文件标志着保险业迎来全面升级发展的新时期。
正如中国相互保险与互助保障发展论坛的发起方之一,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名称一样,概因为保险与实体经济有着更为紧密的联动发展关系和纽带。
“保险国十条”明确提出的发展定位要求。概括说,一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治理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保险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三是民生普惠保障的有利支撑;四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五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六是传统保险的经济补偿、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基本社会功能。
用十九大报告所言,就是“将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组成部分。”就保险业而言,产业集聚效应及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的巨大空间,使得在核心经济区成立保险产业园有了客观条件和发展基础。
这一结论从保险业与银行业对比而得出。
中国银行保险监管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2018年总资产规模在261万亿左右;而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在18万亿左右。机构方面,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有4588家,包括开发性、政策性、国有大行、股份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外资法人银行、信托、金融租赁、财务公司、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等17类。
2018年底,保险业人身险公司91家、财产险公司88家、养老金公司10家。法人主体不到200家。其他为数千家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等。
逻辑上,既然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那么无论法人数量还是资产规模,至少应该占一半份额或者相对数均衡比例才对。但比较“一支柱”独大的银行业,保险业还远谈不上金融体系支柱。随着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成熟、金融脱媒和金融深化趋势发展,这恰是保险产业园发展空间所在。
首先,是银行脱媒。股债资本市场发展,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养老向延税型的投资养老转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
其次,是保险脱媒。
即投保人绕开“保险代理人”,保单持有人会员互助共济,成为与保险人利益一致化的相互保险组织一员,风险保障只是基本功能,更主要的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预防、健康和服务经济发展。“不为病而病”和“不为保险而保险”,保险本源之上,相互保险更有利于发展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长期利益险种。但是国内目前相互保险业在保险行业中总份额仅占0.3%,小荷才露尖尖角。
因此,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支柱,有两个尖锐的发展矛盾,一个是保险业与银行业的巨大差距;一个是保险行业本身,股份制商业保险与相互制保险存在着巨大差距。
差距就是产业空间。解决主要矛盾就是保险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内涵、特色所在。
有了上述判断,对国内保险产业园的发展路线,就会有清晰认知。
产业园泛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保险产业园设计构成,关键在于要素市场的完善。要素市场有金融市场(资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产业经济的必然要求。
具体而言,产业园“硬件”,有园区建筑办公、会议中心、生活服务设施等物理环境,这是各类产业园的标配。关键竞争优势在于产业园的“软件”构成,主要包括园区公共性具有产业凝聚和辐射力的研究智库及科技创新平台、产业专业能力支撑平台、信息发布及产权交易平台、资本及创投孵化平台,以及开户、支付、结算、托管基本金融服务平台等。
有了核心“硬件和软件”,就有了“巢”,才会引“凤”来栖。至于各地产业园的大同小异的入驻奖励、人才引进激励、户口学校等,以及根据企业税收贡献再退税补贴等,都是锦上添花。否则,容易被商业化“套利”,影响实质发展。表面繁荣。
保险产业园竞争力核心,在于“联合舰队”模式下的产业集群效应。一个是凝聚,一个是辐射。国内而言,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等。
联合舰队模式,有传统商业保险;也有自保公司;更要有重点发展的相互保险组织。如上分析,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特色,也就不言自明了。
保险产业园的价值所在,不是成熟之后靠优惠政策补贴引进,而是增量创新和模式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存量无门槛,增量可长期。
相互保险对产业经济的拉动和贡献,在于服务国家治理和社会保障机制创新上,如“填空白、补短板”,可以弥补社保以赔偿为建制原则而商业保险又没有涉足的以预防为主的高风险职业病相互保险;如以保障为基本,以“健养、康养、医养、疗养、学养”的“五养”结合的健康及养老服务经济。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老龄化社会高原期拉动消费的关键。
一方面,相互保险龙头企业可以依托保险产业园要素市场供给进行“补缺”的同时,可以吸纳当地产业链实体经济参与进来。优势互补。当然也可以如一些地方保险产业园对连带进入园区的产业链相关企业奖励政策。相比,前者,更能发挥产业园的吸引力和地方配套优势。
另一方面,相对后发的保险产业园可以借机“弯道超车”。
例如6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分别入股了工银安盛保险、建信人寿保险、农银人寿保险、交银康联保险、中银三星保险和中邮保险。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等,也大部分以综合金融集团或入股方式参与发起了保险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业银行都是股权方式参与发起商业保险。银行仍然作为控股或相对控股方,以金融母体身份参与保险业。这与“保险国十条”对保险业作为金融支柱的发展定位和要求显然存在差距。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的监管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金融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也有差距。
就保险业而言,一个是股份制商业保险与相互制保险不平衡,没有差异化,形成互相制衡、共同发展格局;一个是普惠型的具有增量创新和“填空白、补短板”的专业性保险、区域性保险公司发展缓慢,数量不足;三是银行业参与保险业模式没有突破,体现经营独立性和强互补战略合作的,以相互保险债权性质或保单持有人形式参与相互保险组织的创新模式,尚为零。
银行业经营范围与保险公司有着强互补性。银行业具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营结汇、售汇等业务。
上述业务,对同为差异化金融机构的相互保险,是为保单持有人提供保险服务的基本金融服务工具。因而相互保险离不开银行的战略合作,就没有或准备涉足保险业的仅剩不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以债权方式低成本参与发起相互保险,是“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所在。就供给侧创新而言,产业协同能力最强。
因而,保险产业园引入当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要素市场的战略支撑,与资本孵化及引导基金一样,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国内保险产业园发展既要有同质化的硬件空间和奖励补贴,也要有关键的具有凝聚和辐射能力的要素市场,还要有相互保险等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下游实体经济相配套的舰队发展模式和机制保障。
这是保险产业园实现服务国家治理、民生普惠保障、发展经济、创新社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竞争优势,以及实现“国十条”保险业成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的根本所在。
网友评论